40年光阴似箭,40年沧海桑田,40年万象更新。
在年到年间,
西安人民逐渐告别了“面朝*土背朝天”的单一收入模式,
迎来工资性、财产性等多样化收入;
从单一的“吃饱穿暖”型消费,
到追求“吃得营养、穿得靓丽、行得方便、玩儿得开心”
等多样化消费,
实现了由贫困向温饱、再由温饱向小康的大跨越。
数据显示,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元,是年的93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元,是年的倍。
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破解民生“九难”,加快实施一批民生工程,扎实办好为民实事,市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前不久,我市连续第7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近日又成功入选“年度中国全面小康特别贡献城市”。
波澜壮阔的四十年,西安的居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迭代,“能挣会花”成了西安人小康生活的代名词,西安人的幸福生活扑面而来。
“生活感觉像梦一样”
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成翻增长
“这个月我的退休金有块钱,老伴儿的有块钱。”家住碑林区煤研所小区71岁的龙水明事无巨细地在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发放的账本上记下这个月份的收入与当天的支出。年,像龙水明一样详细记录家庭收支情况的,整个西安市共有户。
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调查户们的账本见证着人们收入和支出的巨大变化。
“现在我和老伴儿每个月的收入有七千多块钱,”龙水明说,年的时候,他在西北橡胶厂生产计划科做计划员,老伴儿顾静波在西北橡胶厂下属修车间的劳动工资科,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不到块钱。“0年我刚退休那会儿一个月才块钱,0年以后退休工资调整了好几次。”而今年,龙水明每个月的退休工资有四千多块钱,顾静波每月的退休工资也有两千多块钱,除此之外,两人还享有高龄补贴。
龙师傅和老伴拿出了以前的票证。(资料图片)
收入结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结果,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西安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抽样调查资料表明,随着乡镇企业、城镇化水平、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不断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工资性收入占比不断提高,成为农村居民增收的最大来源,家庭经营性收入(主要是农业收入)占比持续下降,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占比稳步增加,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
“过去大家都是靠种地吃饭,拔草、施化肥、割麦子、掰苞谷都是小时候要干的活,面朝*土背朝天,全家人都是围着土地转。”家住灞桥区的孙武今年刚过五十,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他说这样说道。90年代初,孙武便告别了“种地”,在康复路摆起了地摊,卖毛衣、毛裤、毛背心等,生意相当红火。前些年他在康复路购置下一套商铺,一路把服装批发这门生意做到现在。“回忆起以前靠种地吃饭的日子,真的感觉跟梦一样。”孙武说。
从当老师到开店,再到收租。三十年来,同样家住灞桥区的周颖经历了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的转变,收入也是一路看涨。年,高中毕业的周颖进入一家民办小学当老师。“刚工作时50块钱一个月,90年代初涨到了块钱。在那个年代,工资还算不错的。”周颖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成熟,促使我国商业环境大为改善,年,周颖辞去了老师的工作,在西安市灞桥区人和市场开了一家服装店。“0年的时候店铺租金一个月块钱,但当时生意也很不错,比当老师的收入多多了。”周颖回忆说,年电商发展迅猛,实体店生意受到冲击,她便关闭了服装店。“说起来,我算是赶上了好时候,日子越过越好。”如今,周颖家盖起了两层的小洋楼,一楼的房子出租给了汽车修理店,每个月的房租也是一笔不少的收入。
一去不复返的“票证时代”
从“吃饱”到“营养”的餐桌变奏曲
“粮票”在老一辈的脑海中有着深刻的记忆。龙水明视若珍宝的一个本子中就珍藏着当时没用完的粮票、油票等。据他回忆,凭票购买粮食的时候是按工种定量给粮食,居民为27.5斤,干部为30斤,重体力劳动者为40斤。“票证时代”的背后也代表着改革开放初期物资匮乏,人们生活水平还未跨越“温饱线”。
家住建国路小区的王恩恒今年83岁,老伴儿刘慧娟77岁。两人年随单位从*来到西安工作生活,提起四十多年前的事情,两位老人记忆犹新。“我有四个孩子,分的粮食很多时候都不够吃,吃不饱就要想办法啊。”提起为“吃饱”做过的努力,王恩恒印象最深的是时常在耳边响起的深夜里滚动的车轮声。“当时我就和儿子去湖北背粮食,我们坐晚上的火车连夜到湖北,买了粮食再坐火车赶回来。”在王恩恒的记忆里,就是这样一遍遍往返西安和湖北之间,自己和家人才能够勉强吃饱。
在周颖脑海里关于儿时的记忆中,“吃饱”也是家里的核心问题。“经常饥一顿饱一顿的,有了几个白面馍,我妈留下一些给我们吃,剩下的都要藏起来,生怕被我们兄妹几个一下子都偷吃完了。”周颖笑着回忆,“后来慢慢地就能吃饱了,尤其到了0年以后,生活水平大为提升。”现在的周颖家,肉蛋奶、水果、蔬菜样样不缺,从来没断过。
改革开放40年,老百姓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自家餐桌的变化。从计划经济凭票购物,到各种食品应有尽有,小餐桌折射出社会的巨大变革。“过去常吃的就是大白菜、土豆之类的,逢年过节吃个肉就很高兴了。”如今,龙水明和顾静波的饭桌上时常会出现虾类等海鲜。“要养生呢,我们年纪大了不能吃这么多荤的,要注意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再提起鸡鸭鱼肉,龙水明老两口连连摆手。
数据显示,西安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年53.3%降至年的29.4%,达到了“富足”。如今人们不再考虑够不够吃,而是考虑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营养养生深入人心。也更加注重除“吃”以外的其他消费。
消费支出不再单一
住房、出行人们的生活有了“高标准”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居民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有目共睹。翻阅各个调查户的账本,西安城乡居民的消费支由出单一的饮食支出到涵盖着装、居住、出行等多种类目。
如今,农村居民们的住房条件和城市几乎差不多
西安市统计局资料显示,从2年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数量仅为0.3辆到年33.2辆,这15年里汽车年均拥有量增速达到17.4%。不仅如此,今天的人们外出有了更多的选择,低碳环保的共享单车、坐时速高达公里的“复兴号”高铁,翱翔于天际的飞机都成了人们出行的常见方式。
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使居民对“形象消费”逐渐产生兴趣,着装从“缝缝补补”到“时尚个性”。“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周颖回忆。改革开放之初,老百姓生活水平有限,很少买新衣服,一般家庭都是大的穿不成了给小的穿。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件“的确良”衬衫就足以赚够眼球。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物资得到极大丰富,人们的着装观念也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发生很大的转变。漂亮、时尚、个性、潮流成了人们购买衣服的标准。
“衣柜里堆满了衣服,好看的衣服穿着就是显年轻呢!”周颖满脸笑容。不仅多,周颖还有不少品牌服装,从帽子、围巾、上衣到裤子、裙子,一样不缺,纯棉的、雪纺的、针织的……应有尽有。“也不怕花钱了,流行啥就买啥!”
居住由“蜗居”到“广厦”。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住房制度是福利分房,人们很少在居住上花钱。“我刚结婚的时候,单位给分了9平方米的房子,就是那种筒子楼,也就放张床。”龙水明回忆说,“后来单位给分了18平方米,再后来换到45平方米,越来越大。”如今龙水明和老伴儿居住在碑林区的煤研所小区东院的一套两室一厅屋内,电梯、暖气、天然气等生活配套设施非常完善。而周颖家也早已经在8年盖起了小洋楼,窗明几亮,装修时尚,冰箱、洗衣机、电视等家电一应俱全。从70年代的筒子楼,80年代的单元楼,90年代的两室一厅、三室一厅到如今的小高层、复式住宅、别墅,人们从“居者忧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优其屋”。
数据显示,城镇居民居住支出在改革开放的40年间,年均增长了15.7%;年,西安农村居民居住消费占比与食品相差40.5个百分点,经过近40年的发展,年居住占比增加了10.7个百分点,增幅最大,与食品占比仅相差3.8个百分点,
出行从“自行车”到“说走就走”。“公交车是‘上不去下不来’,60年代我们结婚那会儿,硬是托关系弄到一张自行车票,然后借了块钱买了一辆自行车。”王恩恒说,“这块钱,我们还了整整两年才还完。”80年代,摩托车开始逐步成为人们的新宠,也成为了生活富裕的象征。90年代,合资生产的桑塔纳、捷达、富康,引进技术生产的天津夏利、长安奥拓以及进口的小型车逐渐走进人们的家庭。
周颖回忆:“我们家在0年的时候就买了小汽车,算是买的比较早的。”“我们村70%以上的家庭门口都停着小汽车,买车的人越来越多,买的车也是越来越好。”刚在年换了新车的孙武说。
生活日益多姿多彩
西安人对未来生活满怀憧憬
四十年来,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变,基本的衣食住行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消费领域不断拓宽,逐步由温饱型向享乐型和发展型转变。教育、旅游等消费支出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买点花花草草,喝个咖啡,买本杂志也都成了人们生活中屡见不鲜的画面。数据显示,西安城镇居民教育和文化娱乐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重由年的8.6%到年的12.6%。
在孙武家的账本上,“教育”是重要一笔。“我的小女儿在师大附中上学,成绩好,学校给减免了学费。”孙武自豪地说。时代的进步对知识的需求与日俱增,人们更加重视子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为了让娃安心学习,我在周围给租了套两室一厅,房租一个月,生活上她奶奶过去照顾着。”
不仅年轻人,70多岁的龙水明、顾静波老两口也在计划着外出旅行。“退休后一直带孙子,平常有时间多是在西安市内转转。
公交、景区对我们老年人都是免费,也很方便,市内的景点我们俩基本都转便了。”顾静波说。如今,最小的孙子马上要跟母亲去国外访学了,老两口正打算趁着身体还算硬朗,计划年出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龙水明说:“平常我们都很注重保养身体,有时间还去泡泡脚、按按摩,有了好身体才能出去旅游。”
网络的飞速发展入户使人们打破了电视机的时间限制,开启了随时随地、随心随意的观看视频、浏览新闻的生活模式。智能手机等各种网络产品的普及更是极大地促进了生活的便捷。
早在8年,周颖的家里就拉了网线,装上了电脑。十年来,从有线到无线,网络给生活带来的便捷,她有着深刻的感受。“家里的无线网在哪儿都能用,电视、新闻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周颖拿起自己的智能手机说,“很多生活用品都是孩子在网上买的,既方便也便宜。”除此之外,周颖还经常通过手机交电话费,购买车票,预约美容服务等,网络与智能手机让她足不出户就能满足多种生活需求。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
西安人在点滴生活间感受着这座城市的进步与发展;
西安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感受着时代的进步;
未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西安人充满着对未来的期待与向往……
来源:记者王昕杨旭文/图
编辑:李小天丨审核:荆溪
出品:西安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