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间年节饮食风俗众多,具有许多文化共性
今天小编要带给大家的文章是有关于中国古代年节饮食风俗的一些共性,话不多说,快点和我一起看看今天的内容吧!
纵观中国古代的民间年节饮宴食风,它具有如下的文化共性:社会性与阶层性。通观中国古代民间年节的饮食文化活动,其最突出的就是参加者不但人数众多,而且范围十分广泛。从宫中到民间,从城镇到乡村,从官宦之家到平民,从商贾到贩夫走卒,从富人到贫民,每逢年节,都要进行各色各式的饮食文化活动,以示庆祝。这种全社会性,还反映通过这种特定的文化活动所体现出的社会成员的共同意愿,或对丰收的期望(填仓节、龙头节);或对祖先的怀念(如清明、中元、寒衣节);或对祛病辟邪消灾、身家兴旺的渴望(如端午、重阳等节);或对神灵的崇信(如文昌、花朝、祭灶、腊八等节)。这些年节饮食文化习尚,社会成员不仅自觉共同遵循,而且成为全社会的群体文化模式,同时还体现一种共同的文化心态。
通过这些节日的饮食、饮宴活动,人们又得以接受关于人伦、亲情、天理、礼仪、尊卑诸方面的生动教育,从而更好地维护和巩固古代社会的礼教秩序、官秩、君臣之道。历代统治者对这些年节活动,不但不加以限制,而且予以大力提倡并积极参与,其真正奥秘在于,这其中蕴含着天人之间、神人之间、官民之间、上下尊卑贵贱之间不可逾越的义理和人伦的真谛。而通过带有各种宗教迷信色彩的年节饮食文化活动,以维护和巩固古代的宗法制度、神的世界,其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更好地强化现实的统治秩序,以达到安民固本、巩固封建统治的根本目的。由此可见,古代的食道、宴道和君道,通过这些千姿百态的饮食年节文化活动,竟是如此巧妙而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不能不令人惊叹不已。
然而,应当指出的是,中国古代民间年节的饮食文化活动,还体现出深刻的阶层性特点。其中,某些年节的饮食文化活动是一些阶层所特有的。如“填五穷”多是贫寒人的活动;文昌会、花朝节几乎是士人们的节日;重阳、冬至尤为士人所重;僧侣、寺庙则重浴佛节和腊八节。此外,在文化活动的层次上,许多民间年节,不同的阶层,其饮食文化活动内容亦大相径庭。迎神赛会、耍社火多是优伶、乞儿等贱民与贫穷之人承担;高门大户、地主富商、皇室官绅,每逢年节,大事铺张,花天酒地,美味佳肴,肉林酒池,笙歌弦舞,以炫耀和突出其权势地位之显赫。而贫穷小农、升斗小民之家,则粗茶淡饭、水酒素菜,以祭神灵,以奠先祖。这既反映出社会不同的阶层在年节饮食文化活动中的不同文化心态,又表露出不同阶层人们各自的相异的文化价值取向。而社会礼、稚、俗的三个不同层次,始终贯穿于年节饮食文化活动中。年节饮宴活动中的土俗、官俗与民俗、雅俗之别是泾渭分明的。
多样性与综合性。中国古代民间年节的饮食文化活动,在内容方面,存在着多样性与综合性的特点。年节食品,不但品种齐全,而且花样繁多。这些饮食文化活动,更因时、因季、因节、因地而发生变化;在食品原料的选择、烹饪制作加工、调料的搭配,食品色香味形声器的兼具诸方面,更遵循着一整套吃的科学原理与饮食文化的美学原则。因此,在中国古代民间年节的饮食文化活动中广大民间制作的节日食品,无论是北方的干鲜果杂、年节糕点,还是南方的海鲜珍禽、汤羹菜肴,都风味独具、品类繁多,而且还有很高的食用、营养、保健价值和艺术价值。这就是古代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在物质文明中的闪光点。
中国古代民间岁时节日饮食文化活动的综合性,则表现在这种文化活动的多种功能上。它往往融合了农事、娱乐、饮食、交际、信仰等多种功能,如大型年节元旦、立春、上元、冬至以及清明、端午、中秋等即是如此。而这些年节的饮食文化活动,往往与民间祭神祀祖、亲友团聚、社会交往、年节娱乐等活动相互有机配合,从而构成了一幅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的动态画面。
神秘性与崇祖性。中国古代,由于社会生产力、经济和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加之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所以古人普遍都有“万物有灵”的观念,一定程度上受着神的统治,因此在岁时节日的饮食文化活动中,表现了相当的神秘性。由于古代民间信仰诸神颇多颇杂,如有门神、喜神、路头神、星神、天神、龙神、仓神、真武神、紫姑神、土神、谷神、月神、灶神等,故每逢年节,均要通过定仪式和饮食文化活动,对之进行神人沟通。
此外,古人还盛行节日验占,如立春、上元、中秋等节日用多种方式卜问;还有些对虫蝎的迷信作法,以避虫蝎之害。而通过一些迷信方式祛病避邪更是古人常见的习惯,如上元节的走百病“上巳”折柳避邪,四月初八日插皂角、嫁毛娘,端午节门插蒲艾、悬门符、身佩艾虎、香囊,儿童戴续合缕等等。很多节日还有禁忌,如元且禁倒秽物于地,二月二妇女忌针。再者,中国古代民间年节的饮食文化活动,还受一定的宗教影响,如四月八日的吃结缘豆、天贶节的翻经会等风俗,还有乞巧等特殊风仪,均充满种种不可言传的神秘性。
中国古代岁时节日的饮食文化活动,还具有浓厚的崇祖色彩。每逢年节,古人特意烹制专门的美味饮馔佳肴,一是对祖先之灵的虔诚祭祀,二是对现存的长者毕恭毕敬,以示敬诚。因而许多节日均以崇祖为主要事项,如元旦、清明、中寒衣诸节均是如此。这一特点还程度不同地体现在其他节日中,如“上巳”祀祖、春社祀新茔,端午、天贶、腊八等用祭食祭祖;中秋节的摸瓜、送瓜,上元节京师正阳门摸钉,就是崇祖的具体表现。
由于古代男子是祖宗血缘、祖业的继承者,所以祈子(重男)正是崇祖的反映。在重血缘宗法的古代,古人可谓是“每逢佳节倍思祖”。于是,解炎热、送寒衣,焚香花楮,时享不断;家里供神牌,野外祭坟墓、定时间、有仪式,有十分严格而必须遵循的古制,有专门的祭食,把祖先作为神看待,与之对话。人们不仅要在家里用祭食祭祀高祖以下的近祖,而且还要在聚族而居的宗族祠堂里祭祀宗族的远祖(一般为始迁祖),以示其追远崇祖之意。
区域性。中国古代民间年节的饮食文化活动还有着区域性的重要特色。古人常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首先是古代一些地区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从大的方面来说,北方有填仓节、龙头节的饮食文化活动而为南方所无,南方的春社饮食文化活动北方也很少见。再有同一节日的饮食文化活动在不同地区也有不小的差异。如破五日北方的填五穷,南方的祭路头;正月初六日北方爆六甲人日北方的“鼠嫁日”;立春北方多咬春;上元节北方多“走百病”,南方盛迎神赛会;清明节北方多“荡秋千”:溶佛节南方好做“乌饭”;端午节南方“赛龙舟”;送灶风俗北方有“赶乱岁”,南方有“日数粥”、“照田蚕”。再就城市与农村而言,同一个节日的饮食文化活动,在城市规模大、时间长、名目多,乡村则反之。同样,农村有的一些特殊的饮食文化活动,在城市里也见不到,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方式及人们的观念差异所致。
广泛性与多层次性。中国古代民间年节的饮食文化活动,不但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我们透过这一历史剖面,还能清楚地了解到当时社会*治、经济、文化活动中的若干具体细节。同时,这些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民间年节饮食文化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又是测试其时代精神、社会风尚的雅俗;*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下的重要历史标志之一。
中国古代民间年节的饮食文化生活,还广泛而多层次地体现在古人物质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首先,在依时序出现的岁时节日饮食文化活动中,尚有许多古人人生礼仪的民俗。其次,民间年节的饮食文化活动,更是古人家庭生活、宗教生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每逢节日,合家团聚,欢庆一堂;宗族成员在祠堂中祭祖、分胙肉,祠堂届时对族人进行管理。遇到重大节日,则整个社会作出反应,社会各阶层的人们互相拜贺、宴饮、交际往来,不同于常日。
再次,民间年节的饮食文化活动,更是古人整个物质生活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喜庆的节日,食品富有特色,并日丰富。与此同时,人们新衣盛装,祭祀则衣著庄重、肃穆;居室的布置、卫生也有变化,人们还要走亲串友,互相拜贺,可见其饮食文化活动的文化氛围非同平日。还有,古人民间年节的饮食文化活动,正是古人闲暇心理的一个重要反映。它与其他活动一起,构成古人集体的娱乐活动。古人通过宴饮,通过观社火、看烟火和龙灯、放风筝、荡秋千,以调剂生活、理顺人际关系,以求社会的和谐。最后,民间年节饮食文化活动,更与古人的精神生活密切相关。古人迷信自然、信奉神灵、崇拜祖先,思想认识水平低下,有其愚昧落后之处。
通过年节饮食文化活动表现出的信仰,既是行为方式与生活准则,又是人们的特定文化心态与价值取向的生动体现。这充分表现出建立在传统的血缘社会组织与小农自然经济相结合基础上的古代社会中,古人普遍愚昧迷信、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苟且偷安的精神面貌。由此亦可见整个自然和人类的创造力被扭曲、被人为地颠倒的一面。
今天的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看完以后有什么感受呢?如果喜欢今天的文章内容的话可不要忘记给我们点赞收藏哦,如果有什么想法或者建议的也可以发表在评论区,小编看完都会认真采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