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饮食介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夏
TUhjnbcbe - 2023/4/4 8:49:00
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系列书籍,其基础是熊春锦先生自年冬至到年古清明(即现代的谷雨节气)期间,所作的30余次讲座。在将讲课录音整理编纂成这一系列书籍时,以四时之春、夏、秋、冬进行分册,并将共性内容归辑为一本《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要略》,一共五本书。

古人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称为“四立”,可见四时的概念与节气密不可分。在地球上,尤其是中国的中原地区,四季分明,景象各异,很容易看出其中的不同。中国古人的智慧就在于不仅仅研究表面的现象,而且还要探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且按照“内取诸身,外证诸物”的路径,通过内外一致的研究来确认节气的时间节点。天地之间的阳炁(气)从冬至开始萌发生成后,并不具备生发万物的条件,需要经过冬至、

小寒

到大寒三个节气的积蓄,方能达到一个变化的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就是立春。从立春开始,五运六炁(气)中的仁德木炁能量开始广为输布,带来万物新一轮的生、长、收、成过程。就像人们习惯于从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开始记录他的一生,以四时来为本系列书籍分册,符合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特点,也是为了便于现代的读者把握和应用。

《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要略》主要讲解了节气修身文化的系统观和基础知识,其中包括节气文化的诞生与传承,易理在节气修身文化中的应用,修身求真的系统观、重点领域、主要概念、基础方法以及节气养生的重要原则等;四时之春、夏、秋、冬,每一节气都分为“文化篇”、“修身篇”、“治事养生篇”、“民俗篇”四部分,在节气期间有重大传统节日的,则在“民俗篇”之后,增加节日部分。每一部分各有重点,而以文化将其融贯成为一个整体。

“文化篇”首先从寻根探源入手,通过对每个节气名称的咬文嚼字、天文和物候现象的介绍分析,来揭示节气的特征和能量运动规律及其对人类养生、治事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理清历史上节气名称和排序变化的脉络,为一些被错误改变名称和位置的节气正名正位,以使人们能够按照正确的时序调整自己的行为。

“修身篇”将农事与修身进行对照,将身内之“国”与身外之自然界进行辟喻,详细讲解了每个节气的五运六炁(气)特点和修身的重点领域以及方法要领。

“治事养生篇”重点梳理了古人总结出的每个节气里居家、出行、办事的准则性内容。人不能脱离天地而存在,人体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筋骨皮肉、经络窍穴等机能活动,无一不受节气变化的影响。只有不违天时,顺道而行,才能保证有好运相伴。《*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在养生方面,本书总结了每个节气的养生要点,介绍了古人具有代表性的节气养生方法,并结合现代营养学知识,讲解了节气饮食知识,附以特色养生食谱。

“民俗篇”汇集了全国各地二十四节气里的主要特色民俗活动和节气谚语。自古以来,人们根据节气来治人事天,形成了传统民俗活动,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本书除了介绍民俗活动的特点,还简要分析了一些特色活动的文化内涵。

节日部分,主要对重大传统节日的来源和本义进行寻根探源,重点阐述节日特殊时空度数中所蕴藏的修身内涵,并介绍了相关的养生和民俗知识。

春、夏、秋、冬四时,各有其整体性特点,同时每一个季节内的六个节气,又各有其不同特征。从全年来看,四时又构成了年度周期律的稳定性。掌握的关键,是要在四时的系统中了解每一个节气的运气变化、修身重点、治事要点;进而掌握这种变化是如何在四时之中进行更大变化的;再回归到年度周期律这个大系统上,掌握一年中诸项的完整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上升到更大的系统中,在年与年之间,甚至更广阔的时空系统中,去进行研究、探索和实践天人合一。

夏季是年度周期律“四时”中的第二时,包括年度周期律中空间之度的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横跨农历四月、五月与六月等三个月度与时间之数。夏三月傍晚时分斗柄的指向,《淮南子》《太平御览》《遵生八笺》等古籍中都有记载,即:

斗指巽,为立夏。

斗指巳,为小满。

斗指丙,为芒种。

斗指午,为夏至。

斗指丁,为小暑。

斗指未,为大暑。

进入夏季以后,在天地阴阳能量的升与降方面,天德运用五运模型中第一运的仁德木能量的过程完全结束,天道能量的输布开始进入到五运中的第二运,也就是礼德火炁的峰值期,以及信德土炁阶段。

在治事和养生方面,《

摄生消息论

》中对人们在

火德

运行期间的修心和养生提出了规范:

“《

*庭经

》曰:心部之宅莲含花,下有童子丹元家,主适寒热

荣卫

和,丹锦绯囊披玉罗。其声徵,其臭焦,故人有不畅事,心即焦躁。心气通则知五味,心病则舌焦卷而短,不知五味也。其性礼,其情乐。

人年六十,心气衰弱,言多错忘。心脉出于中冲,生之本,神之处也,主明运用。心合于脉,其荣色也,血脉虚少,不能于臟腑者,心先死也。

心合辰之巳午,外应南岳(鼻子上方),上通荧惑之精。故心风者,舌缩不能言也。血壅者,心惊也;舌无味者,心虚也;善忘者,心神离也;重语者,心乱也;多悲者,心伤也;好食苦者,心不足也;面青黑者,心气冷也;容色鲜好,红活有光,心无病也。肺邪入心则多言。心通微,心有疾,当用呵,呵者,出心之邪气也。

故夏三月,欲安其神者,则含忠履孝,辅义安仁,定息火炽,澄和心神。外绝声色,内薄滋味,可以居高朗,远眺望,早卧早起,无厌于日,顺于正阳,以消暑气。逆之则肾心相争,水火相克,火病由此而作矣。”

译文:

“《*庭经》说:心臟是心神的宅舍,它的外表好像一朵含苞未放的莲花,下面是心神丹元童子的居所,心主理人体的寒热调理、营养摄入及全身和谐,它的颜色有若朱红色的锦囊被素色的薄纱包裹着。在五声中属徵,在五臭中属焦,所以人遇上不顺畅的事情,身心就会表现出焦躁。心气通顺就能辨别五味,心有病,舌就焦卷而变短,也分不出五味来。心在

五德

中属礼,在五情中属乐。

人到了六十岁,心气开始衰弱,说话容易错乱和健忘。心脉能量从中冲产生,是生命的根本,也是神所在的地方,主理人体的光明与生命活动。心气与血脉相合,能使人的容色光泽鲜亮,血脉虚少,不能供应臟腑的人,说明心已先衰弱了。

在时辰上,心对应的是巳、午,在外对应的是额头,与天上的

火星

之精相通。所以心有风邪的人,舌收缩而不能言语。血堵塞的,就表现为心惊;舌没有味觉的人,是因为心气已经衰弱了;健忘的人,是因为心神已经相离了;语言重复颠倒的人,心气已经乱了;容易伤感的人,心有损伤;喜欢吃苦味食物的人,是因为心虚不足;脸色青黑的人,是因为心气已经虚寒了;脸色鲜艳红润、灵活而有光泽,说明心没有病。肺的病邪进入心,就表现为话多。心能通达四方幽微,心有病,就应用‘呵’字音吐纳治疗,‘呵’音可以把心里的病邪排出去。

所以在夏季三个月,要想使精神安定,就应表现出更多的忠孝之心,辅助正义,安静而又仁爱,稳定呼吸平息燥火,澄清和畅心神。远离外界的声色之乐,饮食上少吃肥甘厚味,可以到高处居住,眺望远方,早睡早起,增加日照,顺应夏季正阳之势,以消除暑气。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其结果则会使肾和心相对抗,水火相克,火病就会由此而产生。”

《摄生消息论》中的这段文字,提示得非常详尽。作为修身明德养生者,在夏天这三个月,应当把精炁(气)神的“神”调适到清静的状态。通过培养忠孝的品格、品质、品行,辅义安仁,使呼吸始终保持较为均匀的状态,心火不会过度地燃烧,从而澄和心神;还要外绝声色的干扰,饮食清淡而拒绝肥腻;还可以去登高开阔眼界,以及早睡早起等,总之要顺应夏季的正阳之气。

《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夏三月调摄总类》:

“《

礼记

》曰:‘南方曰夏,夏之为言假也,养之长之,假之仁也。’《太元经》曰:‘夏者,物之修长也。’

董仲舒

曰:‘阳长居大夏,以生育万物。’《淮南子》曰:‘夏为衡,衡以平物,使之均也。’《汉律志》曰:“南者,任也,阳气于时任养万物,故君子当因时节宣调摄,以卫其生。”

《礼记》说:“南方在四时中对应夏季,是说夏有假借的意思,万物滋养生长是借用大自然的仁德能量而运行的。”《太元经》说:“夏季是万物已生长完全的季节。”董仲舒说:“夏季阳气充足,用来生化育养万物。”《淮南子》说:“夏季犹如一杆秤,是一个平衡的季节,使自然万物和生态平衡、均匀。”[参考《遵生八笺》,人民卫生出版年版。]这段文字都是围绕着把握四时的空间之度而言的,尤其是《汉律志》中的这段话,提示了顺应四时五行能量消长规律的重要原则,需要全面、深刻、系统地理解和应用。火德礼旺于南方,在立夏之际势能非常强大,达到为王的状态。火德能量的整体运行规律是立夏后火相,夏至后火旺,立秋后火休,所以需要按照这个规律,正确把握与顺应火德能量的升降。当通过修身完成了体内相应的变化,就可以摆脱这个规律的制约,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为了达成这一修身的良好结果,对于金、木、水、火、土五行能量的消长,都要能够正确把握。在它们长的时候顺着它长,而在它休、废、囚、死、殁的时候,都需反其道而行之,不动不耗,如此才能保障自己最终达到夏季修身养生的目的。

那么,在夏季具体应该怎么做,来落实“正善治”的养生呢?《摄生消息论》中对此也有详细的讲解:

“夏三月属火,主于长养。心气火旺,味属苦。火能克金,金属肺,肺主辛,当夏饮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心气当呵以疏之,嘘以顺之。

三伏

内,腹中常冷,特忌下利,恐泄阴气,故不宜针灸,惟宜发汗。夏至后,夜半一阴生,宜服热物,兼服补肾汤药。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

霍乱

。莫食瓜茄生菜,原腹中方受阴气,食此凝滞之物,多为症块。若患冷气痰火之人,切宜忌之,老人尤当慎护。平居檐下、过廊、巷堂、破窗皆不可纳凉,此等所在虽凉,贼风中人最暴。惟宜虚堂净室,水亭木阴,洁净空敞之处,自然清凉。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每日宜进温补平顺丸散。饮食温暖,不令大饱,常常进之。宜桂汤、豆蔻熟水,其于肥腻当戒。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一时虽快,风入腠理,其患最深。”

这段话是说,夏季三个月,在五行中对应火德能量,主长养。心火气旺,在五味中属苦。火能克金,金在五臟中对应肺,肺在五味中属辛。夏季安排饮食的味道,适宜减少苦味食物而增加辛辣味食品来达到调养肺臟的目的。心气应当用“呵”字呼吸法来疏导,用“嘘”字法使之调伏顺畅。三伏天内,腹中带冷常易受凉,特别忌讳泄痢疾病,因为有泄失阴气的弊端,所以不宜用针灸治疗,只适宜发汗治疗。夏至以后的夜半,阴气开始回升,适宜服温热饮食,兼服补肾汤药。夏季人体火气旺盛而

肾气不足

,即使天气很热也不宜冷食,吃过水面或

凉面

、饮冰雪蜜水、凉粉、冷粥等阴寒食品,若食用过多,再加受凉,必然引起上吐下泄的疾病。不要贪吃生冷瓜果茄菜,因为夏至后腹中阴气渐生积聚,若再食用这些阴寒凝滞的食物,就容易引起痰饮积聚的病症。如果患有冷气痰火的人,宜忌食避开这些食物,老年人尤其应当谨慎护养。不要图一时痛快,在屋檐下、走廊、穿堂、破窗边等有过堂风、过廊风的地方乘凉,这些地方虽然凉快,但被虚邪贼风所伤最为厉害。只适宜在空阔干净的厅堂、水边凉亭、树荫之下、清洁空旷的地方,自然清静凉爽,更适合调整呼吸气息,净化心灵,犹如冰雪常在心中一样,天气炎热的感觉在心中会稍加缓解。不能因为天气炎热而心中烦躁,这样会使人感觉更热。每天适宜服温补平顺的丸药散剂。饮食宜温热,不要吃得太饱,可少食多餐。适宜喝桂汤、豆蔻熟水。但是肉类、高脂肪的东西、肥甘厚味的食物在夏季都要禁戒。不要在星光月光下裸露而卧及大小便,或睡着后继续扇风纳凉,这样虽然一时爽快,但风邪容易乘此侵袭人体肌肤腠理,病患会十分深重。[参考《遵生八笺》,人民卫生出版年版。]

现在很多人,夏天时候喜欢对着风扇吹半晚或整晚,其实这样很容易让风透腠理然后进入骨髓,藏于大肠以及双腋的“黑风洞”之内而伤风,时机一到会全部爆发成为严重的疾病。

“贪凉兼汗身当风而卧,多风痹,手足不仁,语言蹇涩,四肢瘫痪。虽不人人如此,亦有当时中者,亦有不便中者,其说何也?逢年岁方壮,遇月之满,得时之和,即幸而免,至后还发。若遇年力衰迈,值月之空,失时之和,无不中者。头为诸阳之总,尤不可风,卧处宜密防小隙微孔,以伤其脑户。”

睡眠之中,哪怕是一丁点小孔透过来的风,其杀伤力都非常强大,都有可能伤及自己的脑户,为晚年种下颅脑部疾病隐患。

“夏三月,每日梳头一二百下,不得梳着头皮,当在无风处梳之,自然去风明目矣。”

因此,在夏天很关键的一个养生方法就是经常梳动自己的头发,每天梳一二百下,梳头时不要让梳子碰到头皮,用头发根来透出气,使体内的风得以散发。而且梳头时要在无风的地方进行,使体内的风寒暑湿能够随之而泻,达到祛风明目的效果。

《养生论》曰:“夏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成实,使气得泄。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发痎疟,奉收者少,冬至病重。”又曰:“夏气热,当食菽以寒之,不可一于热也。禁饮温汤,禁食过饱,禁湿地卧并穿湿衣。”

这里是引用《养生论》中的内容,提醒人们,夏季繁茂秀美,天地阴阳二气相交,万物开花结果,变得丰盛充实。人应晚睡早起,白天不要有倦怠情绪。保持心情平静,不要发怒,使花朵结成果实,使人体气机得到宣泄而舒畅。这是顺应夏季的时令,符合养生长寿的规律。如果违背了这种规律,就会损伤心臟或造成功能性伤损,夏伤于暑,秋为

痎疟

,到了秋季容易发生二日一发的

疟疾

,由于夏季长养之气储备不足,不能供奉秋天之故,到了冬天疾病就会加重。而且,夏天天气热,适宜吃豆类来清火,不能总吃热性的食物。不要喝温汤,不要吃得太饱,不要在潮湿的地方睡觉和穿湿衣服。

总之,获得健康的最好方法就是顺应自然的消长,使体内不受邪气的影响。

作者简介

编辑

熊春锦,年生,湖北麻城人。现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业模式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德慧智教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华炎*文化研究会理事,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开放经济与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

客座教授

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

德慧智教育文化基金总顾问。年被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授予“中华国学公益形象大使”称号。年,先后被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等机构主办的第十一届教育家大会、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中国网)主办的中国教育家年会授予“教育创新先进个人”和“年度中国教育领袖人物”荣誉称号。

主要著作:

帛书

《老子·德道经(熊春锦校注)》、帛书《*帝四经九宫版》(注音版)、简帛《五行经》释解、《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信》、《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智》、《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礼》、《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要略》、《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春》、《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夏》、《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秋》、《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冬》、《东方治理学》、《中华国学道德根》、《国学道德经典导读》、《道德复兴论修身》、《道德教育贵修身》、《德慧智慧性图文思维教育》、《龙文化的文明与教育》、《老子人法地思想揭秘》、《

道医学

》、《太极修身》、《幼儿教育概论》等专著,以及《*帝四经·道法》、《道德经老子思想在当代DVD》、《五德益智养生》等音像作品。

主编著作:《德道行天下》(丛书)、《德慧智经典诵读教材》(上下册)、《小篆入门指导》、《小学经典读本6+1》、《德慧智经典诵读操作指导手册》、《德慧智教育辅导答疑汇编》、《中华德慧智教育-方法与实例汇编》、《中华德慧智教育·国学经典读本》、《中华德慧智经典楷篆对照本》,《慧性图文画册》、《幼儿经典诵读教师用书》、《幼儿徒手操I》、《甲骨文慧画·诗词篇》、《中医药文化与健康》中华德慧智教育经典读本系列等。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