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是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有着丰富多姿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哈尼族社会生活的面貌也不同,明清时期随着*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中央对边疆的开发、经营与管理不断深入,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与内陆各民族的交往。
哈尼族在明清这一时期与其他民族交往更为频繁,其社会生活主要体现在*治、经济、文化三个大的方面:*治上主要是以哈尼族土司为代表,明清时期对其的*策及哈尼族土司的社会生活;经济方面主要是其生产生活及与外界的贸易往来等;文化方面该时期随着哈尼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各民族文化也存在互相影响。
一、明清时期哈尼族的支系和分布
哈尼族是我国人口发展过百万且跨境而居的民族之一,是云南省特有的15个少数民族之一。哈尼族的主体主要来源于云南红河流域地区土著居民,其土著居民为哈尼族先民,在吸收和融入红河流域两岸地区中其他民族中部分先民,以及吸收和包融迁移至红河两岸地区的汉族逐渐融合形成的。
明清时期哈尼族的主要分布区域为今云南省南部地区,具体位置主要在元江流域地区玉溪市、普洱市、红河州、西双版纳州等地,这些区域气候主要为亚热带季风,主要体现为湿润、物产比较丰富,水资源也比较丰富水稻就成为该区域的主要粮食作物,该气候类型很适宜人类居住;这对哈尼族的服饰、饮食、居住地建筑选择有很大的影响。如今哈尼族的主要分布地与明清大致相同,可见从明清至今哈尼族的分布没有太大变化。
二、明清时期哈尼族的*治生活
1、明清时期哈尼族土司概况
在*治生活方面主要受各朝代的统治*策影响。从秦汉时期开始,秦汉主要是开发“西南夷”,为了加强管理两汉时期在*治上实行“羁縻”统治。三国两晋至隋有南中大姓、爨氏割据云南,唐宋有南诏和大理国,唐朝初年在西南边疆地区*治上主要实行“羁縻”统治*策,在云南设置羁縻州县。这一改革制度在当时为增强当地少数民族与中央王朝的联系,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和边疆的稳固作出了贡献。
年朱元璋建立明朝,这一时期盘踞云南的有梁王和大理段氏,明朝便对其进行招降,但并没有成功。元朝使用的土司制度在明清得到改革完善,在明清土司制度后期发展过程中统治者开始在一些经济、*治发展条件较成熟的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统治者对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统治*策主要是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地方长官司。
2、明清时期哈尼族土司的*治生活
明清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稳固,对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策主要是任命当地少数民族为地方土官。其中也包括哈尼族聚居地,以哈尼族为首领的长官司土官。*治生活是哈尼族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其*治主要以土司生活为代表,土司的传承及其生平、作为、*治生涯是*治生活重要体现,通过其*治生活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在*治下多姿多彩的民族生活。
纳更司从明初到清其*治处于比较稳固的状态,没有战乱篡位等严重影响其统治地位事件,明清两朝换代也没对其产生太大影响,清朝对其基本沿袭明制,仍给其官职允其世袭。宋朝时期为大理段氏所据。元朝时期把开化之地隶属于云南宣慰司,被划分为强现三部。明朝时期对其地管理没有沿袭元之策,改元强现三部为教化三部,隶属于临安府管辖。清朝时期对云南边疆统治*策与明基本相同。
三、明清时期哈尼族的生产及贸易活动
1、主要的生产及贸易方式
明清时期哈尼族的主要生产活动方式是农业,并伴随着畜牧、采集和手工业。从两汉时期在云南设置郡县,就开始了移民垦殖,大批的内地汉族进入边疆地区,带来了内地先进的生产工具及技术。隋唐时期羁縻制度对边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实行屯田发展了生产。
后经明代开设驿站、修道路、兴修水利疏导运河、置沐氏庄园、改革币制等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为云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明初在云南主要实施以*屯、民屯为主的屯田制度,除此之外还有商屯。大量汉族移民进入云南,对当时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都起到促进作用。
元明清三个不同时期哈尼族均用海贝当货币,云南省有着悠久的贝币文化,在云南使用贝币最盛行的时期为明代,当时的民间交易、*府赋税俸禄等都在使用贝币。到明后期随着商品生产、贸易交换及铜矿的发展,贝币已经不再适应商品交换需求而被铜钱代替。
2、梯田及茶文化
哈尼族是山地农耕民族,由他们创造的梯田文化也是哈尼族农业文化的核心与特色。除了梯田文化之外,茶文化也是哈尼族文化特色之一,特别是闻名于世的普洱茶。普洱茶的产地主要在今普洱、西双版纳地区,该产茶区域主要居民哈尼族较多。明清时期部分哈尼族是以茶为生的。明朝时期普洱茶已经在广泛传播及被士庶所认可食用。
清*府为了管理茶叶贸易还专门成立了总的管理机构,清*府有意在思茅设立总管普洱茶贸易的茶店,实行官营管理将经营总权收归官府,则商人经营茶叶贸易需要得到官府的认证许可,对贸易茶叶的商人进行茶税征收,在清代普洱茶还成为贡品,更使其声誉大增。而普洱茶主要产地的居民主要以哈尼族为多,所以普洱茶贸易的兴盛对其利大于弊,使其在增加收益的同时还传播了普洱茶文化。
3、其他生产活动
哈尼族当时主要有种植、捞鱼、采集等生产活动,并有盐米贸易。随着社会发展后期还有手工业与畜牧,且纺织一直到现在也比较盛行,属于家庭手工业,哈尼族穿衣用布一般由哈尼族妇女自己纺织、扎染、缝制而成。
渔捞与狩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即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也拓展了经济来源渠道。手工业包括很多方面,据史料记来看,哈尼族的手工业主要是妇女纺织,及部分哈尼族男性能编竹为器。手工业方面除女性主要纺织外,男性也有手工制作生产活动。编竹为器是他们较为出众的手工,是备极精巧的手工艺。其手工产品一般为其生产、生活服务,自给自足只有剩余的才会拿到市场售卖。
四、明清时期哈尼族的习俗
1、明清时期哈尼族的日常生活习俗
哈尼族的饮食习俗,主要受其饮食材料影响,各地哈尼族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经济和文化生活也不一致,但其主食构成、饮食方式大体相同。明清时期哈尼族主要的生产活动为耕种,主要种植作物为稻谷,所以他们的主食来源以稻米为主。哈尼族吃饭不用筷子,用手把饭揉成饭团进食,这是他们的饮食习俗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哈尼族现在吃饭还是会使用筷子,且这个习俗仍保存至今成为哈尼族饮食一个特色。但明清时期吃饭不用筷子不是哈尼族特有的风俗习惯,明清时期不同地区哈尼族主食构成主要为稻米,副食也大体相同,主要根据其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略有差异。哈尼族的副食主要由肉类和蔬菜构成,肉类主要来源一是家庭饲养的禽畜肉,二是狩猎获得的野生动物肉。在饮品方面,哈尼族的主要饮品组成为酒和茶。至今,酒和茶已经演变成一种文化,成为哈尼族待客的主要方式之一。
2、明清时期哈尼族的生命礼仪
哈尼族的生育观念具有浓厚神秘色彩,认为生命的诞生与万事万物一样都有一个孕育过程。哈尼族妇女惧怕生畸形胎儿,哈尼族认为生六指、双胞胎或缺嘴婴儿为最大不吉,这些婴儿出生后立刻处死,将其父母赶出村寨。可见哈尼族对畸形胎儿看法,认为是不吉利,双胞胎也在列其中。
明清时期哈尼族妇女如果结婚数年,但没有孩子就会被赶出家门。在哈尼族的社会生活中,生孩子传宗接代对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在一夫一妻制的哈尼族社会,生不出孩子被逐出家对当时的妇女来说,应该是一件极其屈辱之事。
而对于能生孩子,生男、生女也有不同看法。娶妻的家庭,见家里的妇女生女孩,非常高兴,但如若生的都是男孩,就认为男孩比较麻烦辛苦。因为婚娶之时,男孩子要给聘金,多的达到百金,以至于嫁娶后有的子孙后代还在替祖父还聘金;所以见妇女生女孩很高兴,生男孩要为以后娶妇发愁,可见当时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有一定的地位,特别体现在嫁娶的聘金方面及生育是生女喜不自胜,生男以为大累方面。
明清时期哈尼族主要丧葬方式为火葬,丧葬仪式在哈尼族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且存在有丧葬礼仪的专事人员,从事丧葬祭祀的人员主要是靠口述世代相传。人死后不是立刻进行火葬,是由祭司先进行丧葬仪式,其丧葬仪式的内容包括击鼓、摇铃、祭祀舞蹈称为洗*,大部分哈尼族对死者主要丧葬方式为火葬,在火葬之前会进行一些特定的丧葬仪式。
小结
明清时期哈尼族的社会生活是中国古代民族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明清时期哈尼族的社会生活,明与清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变化,主要是由于明清时期哈尼族各支系分布地域基本固定成形,所以同一支系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基本无大的变化,只略有差异,大体上是相同的。
明清时期在大量汉族移民、土司、地主经济制度影响下,接触到的生产工具、贸易环境就更为发达;靠近内地接近汉族地区的哈尼族经济文化发展较为先进,分布在靠边疆地区的哈尼族经济文化发展较为落后,哈尼族的衣、食、住房主要受其生存环境影响,气候、地形是关键影响因素。
如气候,分布地主要在元江、澜沧江、红河等流经山地区域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夏季高温多雨而冬季温和少雨,比较适合水稻的种植生长,孕育出了哈尼族著名的梯田稻作文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