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性也。”出自《孟子·告子上》。意为:吃美食与修饰容貌都为人之本性。
《礼记》记载:“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意为:食欲与情爱皆为人的基本生理需求。
由此可见,古人早就意识到饮食是人之本性以及饮食的重要性。
《史记》中提到:“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在古人的思想观念中,“天”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神圣而不可侵犯。而“食”却能与“天”相媲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国堪称农业大国,早在遥远的新石器时期,老祖宗便培育出粟、稻、稷、麦等主要粮食作物。
粟是古人最早栽培成功的粮食之一,属于耐旱作物,主要生长于*河流域。
粟,又称作“禾”,甲骨文形似禾苗,既有根茎,也有穗叶。
《诗经·豳风》中记载:“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其中,“禾”指的是如今的小米,而粟去掉外壳后剩下的部分也是小米,可见粟与禾指的是同一物,都生长在旱地之中。
麦也被列为五谷之一,是北方百姓生活必不可缺的农作物。麦的种类丰富,有大、小麦,黑麦与燕麦等。
《孟子·告之上》也曾记载:“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
其中“麰麦”指的便是大麦,播种后需要用工具将地耙平。
除了谷物等粮食作物外,肉类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蛋白质来源,因此肉食也常作副食出现在古人的日常饮食之中。
商周时期,牛、羊、猪被合称为“三畜”。在祭祀活动中,若三畜皆有则称为“太牢”,若缺牛则只能被称作“少牢”。
《礼记·王制》写道:“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
说明天子与诸侯的祭祀活动具有差异性,连贡品也有等级之分。除了三畜外,古人还会食用鸡、鸭、鱼、狗肉。
《广雅·释器》中记载:“肴,肉也。”
说明古人将肉类称之为肴。常见的肉类菜要有“羹”。
“羹”的甲骨文由“羊”与“皿”构成,“羊”在上,“皿”在下,有羊在器皿上烹煮之意。不过,“羹”在古代指的是用五味烹饪而成的肉汁。
《尔雅·释器》中提到:“肉谓之羹。”
不过此羹非现代以汤水为主的羹汤,而是以肉为主的肉汁。
太古初食肉类时,还未出现五味调料,谷物用清水烹之,称作“大羹”。
除了主食与肉类外,菜也是古人日常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配料。
《国语·鲁语》记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
指的是神农氏有位名“柱”的后代,可种植出各种谷物与蔬菜。可这也仅是传说,不足为信。
直至先秦,古人也只培育出二十余种蔬菜。常见的菜有韭、瓜、葵、薇、葱等。
综上,中国饮食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即便处于物资匮乏的上古时期,也对“吃”格外上心。
我国古代的北宋王朝曾被誉为中原饮食文化的巅峰,何出此言?宋朝饮食文化有何独到之处?
一、宋朝的美食荟萃
1.五谷杂粮
华夏民族的农耕文化发达,辛勤耕种出的“五谷”自然是餐桌上的主食。
宋朝时期,尚无玉米、红薯等主食替代物,故主要粮食仍是五谷,即米、粟、黍、麦、蜀。
北方喜食粟麦,南方喜食稻米,烹饪方式通常为蒸煮。
两宋合计两三百年,农业却得到了迅速发展。宋朝国土不及唐朝四分之一,却能养活将近一亿人口,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优良农作物品种的培育。
《宋会要辑稿》中记载:“江淮民田,十分之中,八九种稻。”
可见南方水稻的种植十分广泛,尤其是苏湖地区,因开发早、水利设备完善而产量大增,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
《靖康缃素杂记·汤饼》记载:“凡以面为食具者,皆为之饼”。
“饼”亦是宋朝家家户户不可缺少的主食。
凡是以面粉作为主要原材料制成的食物皆可称为“饼”。用火烤制而成的面食谓之“烧饼”;放进笼屉中蒸熟的面食叫做“蒸饼”;用水煮熟的则称为“汤饼”。
北宋张师正在《倦游杂录》提到:"今人呼煮面为汤饼,今蝴蝶面、手托面……冷淘之类是也。"可见汤饼的种类异常丰富。
“蒸饼”即为现代的馒头,因“蒸”与宋仁宗赵祯的“祯”同音,故“内庭上下皆呼蒸饼为炊饼”,而后民间也将“蒸饼”称为“炊饼”。
“烧饼”也唤“胡饼”。相传,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至咸阳境内,因缺乏食物,只能以胡饼充饥。
《求法巡礼行记》记载:“时行胡饼,俗家皆然”。
唐朝的长安街上常售卖胡饼,颇受唐人的喜爱。
除了面食外,宋人也喜喝粥,将稻或粟来煮粥。粥的种类异常丰富,有七宝素粥、糖豆粥、粟米粥等。
此外,宋朝也有喝腊八粥的习惯。腊八粥,即用多种食材熬煮而成的粥。开封称其为“七宝五味粥”。
《梦梁录》记载:“腊月二十五日,士庶家煮赤豆粥祀食神。”
可见北宋百姓认为喝粥可以驱*除瘟、祈求安康。
2.新鲜蔬菜
在宋人眼中,蔬菜的地位仅次于粮食。蔬菜的种类格外丰富,且南、北方的蔬菜品种也有所差异。
南方的气候比北方暖和,故蔬菜品种也多于北方。宋朝诗人常将蔬菜写于诗中。
例如,苏轼乃巴蜀人,酷爱家乡的元修菜,还将其引进*州。
元修菜味清香,可煮,可炒,也可入羹汤或熬粥。苏轼所作的《元修菜》几乎涵盖了元修菜的所有特点。
此外,苏轼还曾为“春菜”作诗,并道出了蜀地四季蔬菜不间断的根本原因。
蔬菜乃巴蜀人最引以为豪的食材。四川省又被称为“天府之国”,气候温和湿润,适合熟菜生长,且不限季节。即便再严冬,依然可以培育出几十种蔬菜。
苏东坡曾直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人爱竹,不仅爱其宁折不弯的坚贞气节,也爱竹子那鲜嫩多汁的根茎,即竹笋。
竹笋炒肉片,堪称物质与精神的绝佳配置。竹笋鲜嫩可口,富含丰富的营养元素,深受宋代文人喜爱。
北宋文学家*庭坚尤爱苦笋,曾在《食笋十韵》中写道:
“一束酬千金,掉头不肯卖”。
这句诗将京城街道上笋的价格写得出奇得高,可见百姓对竹笋的喜爱,都达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
此外,南宋诗人陆游也曾用“芼羹笋似稽山美”来称赞四川盛产的竹笋完全能与江浙相媲美。
宋朝还出现了用肉类食物来命名素菜的情况,诸如胜肉夹,即口感与味道胜过肉饼的夹馅饼。
馅的主要原料为笋、菇、核桃与松子,再用*豆酱将其糅合在一起,口感酥脆爽口,没有过分油腻感。而松子中富含的油脂还能给人带来一种食肉的感觉。
3.肉食与水产
在宋人的肉食饮食结构中,以羊肉为尊,且将羊肉作为宫廷盛宴中招待宾客的上乘之物。
《宋史》中记载:宋仁宗语近臣曰“昨夜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
其中,“烧羊”指的便是炙羊肉,是宋代常见的一种宫廷晚膳。炙羊肉香味四溢、外焦里嫩,丝毫没有羊肉的膻味。
宋神宗时期,宫廷一年的支出为:近四十万斤羊肉以及约合四千斤猪肉。由此可见,皇宫用猪肉做膳食的比例极小。
不过,羊肉十分珍贵,只有上层阶级的皇室贵族才能经常食用,民间则多食猪肉。
《梦粱录》记载:宋代杭州城内外,“肉铺不知其几”。
可见猪肉也深受民间百姓的欢迎。尤其是开封与临安两大城市,每日猪肉的销售量极高。
宋人也酷爱食水产海鲜,宋代的江河湖泊皆生产海鲜。开封街道上时常出售鱼、虾、螃蟹、蛤蜊等海鲜产品。
东南沿海城市的海鲜要比北方便宜与丰富不少。南宋梁克家所撰的《淳熙三山志》中则记载了福建福州数十种鱼类与水产。
二、宋朝在“吃”上的创新
1.宋人的浪漫——花馔
花馔,即以花入馔,指的是用四时花卉制作的主食、点心或菜肴。其实,以花入馔的现象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出现。
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意为:清晨品尝木兰花瓣上的露水,傍晚食用秋日菊花新鲜的花瓣。
两汉时期,古人会以菊花、兰花酿酒,颇有一番闲情雅致。
《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时期,宫中“九月九日,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隋唐佳话录》也曾纪录武则天命宫女采摘新鲜花卉,再捣碎和米制成“百花糕”的故事。
到了宋朝,拥有优雅情趣的文人将花卉引入餐饮之中,将花馔继续发扬光大。
南宋著作《山家清供》中记录了不到花馔美食。诸如,梅花粥,即将梅花洗净后,用冬日里的雪水将晒干的梅花加稻米煮熟而成清粥。
南宋诗人杨万里有诗云:“脱蕊收将熬粥吃,落英仍好当香烧”。诗人见梅花掉落,甚是惋惜,便将其收集起来制成粥,方可延续梅花的清香。
再如,薝(zhān)卜煎,即用栀子花混合面粉煎制而成的美食。制作过程简单,只需采摘新鲜栀子花瓣,焯水并晾干,而后用甘草水和面粉,再用面糊将栀子花包裹后油煎即可。
栀子花的颜色洁白,花香淡雅,使薝卜煎更添清雅之风。
总之,对宋人来说,以花入馔是一种高雅的情趣,更将日常普通的饮食生活上升到了艺术的境地。
2.宋人的奇思妙想——小吃
在宋朝的饮食结构中,“果子”占据着重要地位。果子,即干果、蜜饯、饼食等加工素食的总称。
宋朝以来,在饮食上摆脱了唐朝的粗狂之风,盛行素食之风,而点心的制作与摆盘也更为精致。
北宋东京的夜市中,几乎日日充斥着果贩的叫卖声。《东京梦华录》中记录了不少名字奇特、种类丰富的果子。
诸如荔枝膏、水晶皂儿、金丝*梅等,这些果子常被用作节日或宴席上的点心。
时至今日,“果子”的称呼仍然存在,只是指代的食物不同。江浙地区将面粉做的甜味零食称为果子;湖北将糖果称作糖果子等。
而如今日本常见的果子也是源于中国,有“中华菓子”与“和菓子”之分。
由此可见,果子在宋朝乃至中国的饮食上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包子”一词最早出现于宋朝,如今已成为广大中国人传统早餐的标配。
其实,早在北宋,以包子作为主要销售产品的包子店已遍布街道,其规模、数量完全可与酒楼相媲美
《燕翼诒谋录》中记载:“仁宗诞日,赐群臣包子,即馒头别名。”
由此可见,包子是在馒头的基础上发明而成的,在馒头中加入馅料便成了包子。
《都城纪胜》中提到了“包子酒店”,店内主要贩卖以鹅、鸭肉作为馅料的包子。
《梦梁录》中也记载了种类丰富的特色包子,诸如蟹肉包子、糖肉包子、虾鱼包儿等。
3.繁华的餐饮业——外卖
宋朝的饮食服务业堪称古代史上的巅峰,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服务质量上乘的特点。
北宋两京的酒楼、食店格外重视宣传与广告效应,连普通的馒头店门口也有立牌,印有“上等馒头点心”的字样。
除了拥有别致的招牌外,酒楼、茶肆还在内部装修上下了不少功夫。
欧阳修曾在《归田录》中写道:“酒肆百物具备,宾至如归”。
酒楼装饰或富丽堂皇,或清新雅致,但都能给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带来宾至如归的感受,可见宋代饮食服务业的发达程度之高。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画有一位“外卖小哥”,他的腰间系有围裙,左手拿碗,右手拿筷,精神集中,着急地寻找送餐地。
由此可见,宋朝早就出现了“外卖”、“同城闪送”或“一日送达”的服务。
为了解决食物的保温问题,宋人还专门制作了可以用于保温的食盒,通常由竹木或珐琅制成。
还有一种保温性能较好的陶瓷食盒,盒中放有可以将食盒分成两个部分的“温盘”,盘侧带有注水孔,可将热水注入,达到保温的效果。
至于送外卖的方式,除了步行与骑行外,宋人还依靠湖船来送外卖,即“外卖船”。
《梦粱录》里所描述:“撑船买卖羹汤、菜蔬、……及点茶,供茶果。”
由此可见,船舶已经是宋朝常见的外配配送方式了。
宋朝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体现在食材种类的多样化、烹饪方式的多元化、创新菜品的出现以及饮食服务业的进步等。
宋朝的美味佳肴数不胜数,琳琅满目,有种类丰富的咸甜口点心,有肉质鲜美的家禽畜类,有物美价廉的瓜果蔬菜,堪称美食天堂。
宋人爱吃,同时也爱研究菜品,这是宋朝菜品繁多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