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饮食介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古金城有很多的古老传统,历经千年流传现在
TUhjnbcbe - 2024/3/14 9:27:00

唐槐·明榆·左公柳古树,既是一个地区的历史遗产,也是一个地方的民俗景观。据有关部门统计,兰州市区共有古树12种,余株,其中唐槐、明榆、左公柳最为著名。唐槐,是指种植于唐代的古槐,最有代表性的有今工人文化宫和张掖路牙病防治所的古槐。

工人文化宫内的古槐共有3株,东西两廊旁各有1株,另一株在西廊以西,呈一字形排列,身围都已超过5米。树冠如伞,浓荫匝地,虽阅历千年,依旧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每到花期,满树银白,和西院内一株明代文冠果树带有紫色条纹的白花相辉相映,显得格外动人。

兰州市民常扶老携幼,前来观赏,更有一些画家和诗人,或绘画、或吟诗,对唐槐百般抚赏,留下了不少动人的诗画。兰州市城关区张掖路东段的市牙病防治所,系原天齐庙旧址。

院内有一株唐槐,虽屡遭雷击,但生命力极强,被击去的残枝能很快长出新枝,所以至今仍躯于硕大,枝茂叶繁。树下曾立有一块石碑,碑文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载:“本庙十三世住持记云:明洪武五年公元年因有蜘蛛为害,经雷击,知当时固已为空中伟干之古树矣。地方长老多传言系唐时物,明初去唐未才三百五十余载,谚云:‘千年松,万年柏,不如老槐歇一歇’。此时与形态考察之,当系唐槐无疑。”不料时隔多年后,也就是嘉靖十三年(公元年)七月十二日中午,这株古槐又一次遭到雷击,据说这次作祟的是“蜈蚣”。到清光绪十年(公元年)八月初四,雷电又第三次“光顾”这株古槐。

据说这天,兰州上空风雨交加,雷鸣电闪,一道雷火从天而降,将古槐的一枝树枝从空挈去。等风雨过后,才发现它落在皋兰山后的一棵果树上面,而两地相距竟达20多公里之遥,可见雷电的威力之大。

五泉路东侧的邸家庄巷口,有一株粗大的榆树,有人推测可能是明肃王时所植。据邸氏后代考察,在邸家庄中间,即今兰州市*校院内,曾有一座邸氏祖坟,俗称邸家老坟。在老坟的碑记中,曾提到这株榆树。按墓碑的记载,邸氏原为应天府(今南京市人),先祖是朱元璋的亲族。朱元璋死后,传位给皇太孙朱允炆。不久,朱元璋的第4个儿子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用武力篡夺了皇位,并对朱允炆的亲族大肆杀戮。

邸氏先祖怕受株连,携带3个幼子出逃。当到应天府城门时,被官兵盘问,张惶之际,忽见门楼匾额上有“官邸”二字,便指“邸”为姓,这才得以脱身。从此隐名埋姓,辗转来到兰州。当他们行至五泉山附近时,已饥不可耐,无意中发现前面的一株榆树上,结满了肥嫩的榆钱,父子4人就以榆钱果腹,方免做了饿*。

据此推断,在肃王移居兰州以前,也就是公元年以前,这株榆树就已经存在了。兰州现存数量最多的古树要数清代的“左公柳”了。左公柳,是指清光绪元年(公元年),左宗棠奉命督办**务,在进*途中,命三湘丁勇“自泾川以西至玉门,夹道种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尤其是“兰州东路所种之树,密如木城,行列整齐”。仅在长武至会宁的公里驿道上,就栽树26.4万多株。并在沿途张挂榜文,告诫人们“勿剪勿伐”。

所以,“从西安经兰州,一直到*,开辟了一条0多里的宽阔大道,两旁柳树,青容俊貌,袅枝飘飘,夹道以伴行人,蔚为大观。”杨昌濬曾有诗赞曰:“上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兰州境内的左公柳分布极广,如游人能到五泉山游玩,便可看到一株株青枝叶茂的左公柳,柳枝袅袅,似向游人致欢迎礼。

肃本《淳化阁贴》肃本《淳化阁贴》的祖本,是宋刻《淳化阁贴》。北宋淳化三年(公元年),太宗赵光义诏命翰林侍书王著,将内宫收藏的历代墨宝编纂、摹刻在枣木版上,汇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书贴。

因为秘藏在宫廷,民间难得,所以又称“淳化秘阁法帖”。明太祖朱元璋封第14子朱模为肃庄王后,赐给朱模一部宋本《淳化阁贴》拓贴,朱模视为珍宝,秘藏库内。明万历年间,肃宪王绅尧感其珍贵,清温如玉、张应召用线条勾出笔画的周边,在兰州摹刻上石,至世子识鋐踵成,先后历时7年,共用铜磐石块。

贴石刻成后,藏在肃王府东书园遵训阁内,这就是肃本《淳化阁贴》的来历。肃本《淳化阁贴》共分11卷。第1卷为历代帝王法帖,自汉章帝起,到唐高宗止,共收进了19家帝王的作品。第2卷至第4卷为历代名臣法帖,始自东汉,终于唐朝,共收入了67家的作品。第5卷为诸家古法贴,其中有不少是伪品。第6卷至第8卷为王羲之的作品。

第9卷和第10卷为王献之的作品。全贴卷帙浩瀚,集初唐以前历代名家篆、隶、草、行、楷各体书法之大成,堪称我国书法遗产的瑰宝。现存肃本《淳化阁贴》初拓本,笔力遒劲,纸好墨匀,清新悦目,传拓甚广。清顺治三年,陕西费甲铸曾按肃本初拓本摹刻一部,置于西安碑林,人称“陕西本”。江苏溧阳县文化馆现藏的一部《淳化阁贴》刻石,也是按肃本初拓本翻刻的。此外,南京也有肃本翻刻本。所以肃本《淳化阁贴》是诸多版本中世人推崇的佼佼者。

清代倪苏门《古今书论》评价说:“《淳化阁贴》在明朝,惟陕西肃王府翻刻石最妙,谓之肃本。”陈奕禧在《皋兰随笔》中也说:肃本淳化阁贴?“初拓用太史纸,程君房墨,人间难得。拓工间有私购出者,值五十千。”其珍贵和价值于此可见一斑。肃本《淳化阁贴》从摹刻迄今,已逾余载,经历了许多磨难。明末,李自成部攻兰州时,曾使阁贴刻石受到严重损坏。

清顺治年间,经洮岷道陈卓请人补刻残阙,复成完壁。但“神气已亡”,较初刻相差甚远。康熙年间,陕西提督王辅臣发动兵变,其部下曾将贴石作为马槽。兵变平息后,有关方面将贴石移置于府学,后又存放在总督署的节园。光绪末年,翰林刘尔忻将贴石迁至兰州文庙,砌壁分嵌在尊经阁内,并补刻木版《释文》40块。

抗日战争期间,又将贴石藏入丰黎义仓地窑。战后,得到甘肃教育家赵元贞的长期保护,直到年,才交甘肃省博物馆珍藏。现存贴石块(系补刻后的数目),其中残破20余块,多为清初和民国期间裂损的。

甘肃人民出版社根据现存拓本,从中精选了由汉至唐44家的书法作品,编成《淳化阁贴选》,成为书法爱好者的钟爱之物独具特色的民俗兰州民俗丰富多彩,其中嫁娶、寿诞、贺寿、修建、乔迁、禁忌、元霄节、端午节、打春牛等风俗最为有趣,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嫁娶嫁娶,包括订婚、下彩、结婚等内容。订婚。旧时订婚讲究门当户对。

男女双方不见面,全凭媒U之言,父母之命。一般男方托媒人寻访合适的女子,问其生辰八字,若与男方合婚,提单瓶酒去女家说亲。女家若同意,将酒瓶打开喝酒。如果不同意,不开瓶口并将酒瓶退回。有的地方,女家若同意便招待一顿长面,否则,就是不同意。一旦同意联姻,就选吉日订婚。订婚时媒人领求婚者,带上成双的衣服或布料、点心、连瓶酒(双瓶酒捆在一起)去女方家。女方家请来挚亲盛情招待,喝完连瓶酒就算订了婚。

男方回去时,女方家在空酒瓶中盛满粮食让男方带回去。如今,逐渐演变为由介绍人“引线搭桥”,男女双方见面,互相了解,情投意合后,约定日期举行订婚仪式。俗称“提提合”或“下订礼”。下彩。订婚后,男方逢年过节和平时都可去女家。每去一次,必带一份薄礼。在结婚前一年或几个月要下彩礼,俗叫“下酒”。男方备好衣物、礼钱、酒肉等,请介绍人同去女方家,女方设席款待,规模要比订婚时丰盛。彩礼钱根据双方家境而定。50年代一般为80~元之间。70年代在~元之间,如今上升到~元之间。

城市高于农村,水川地方高于山区。结婚。男女两家根据双方生辰八字择日举行婚礼。男家俗叫“娶媳妇”,女家俗称“嫁丫头”,出嫁日称“催妆”。女方家亲友恭喜俗称“添箱”,多送首饰、衣物、器皿、钱等。女方家设宴招待比较简单,择选至亲若干人随姑娘去男方家做客,称“西客爷”。给姑娘陪嫁妆,据家境而异。一般是一对箱子、毡被、衣服及鞋袜、梳妆用具等。

80年代开始,陪嫁彩电、洗衣机、缝纫机、组合柜等。其中不可或缺的是要陪嫁一对碗,叫“衣饭碗”,意为去婆家后衣禄不断。女方还要给婆家公、婆、挚亲长辈及兄嫂各带一件见面礼物,多为枕顶、鞋袜之类的东西,在婚礼上认亲见面时赠送,俗叫“抬礼”。男方家结婚之日至少要备轿车两辆,按所择吉时迎娶媳妇。

到女家要带上“报恩索”,即给女方父母送的衣物、布料。还要带上花馍馍、肉方子(4根猪肋条肉)及酒等。今民乐、大有、连城、通远等乡镇(即原连城鲁土司辖地)在娶亲时,女方家要求男方带一只母山羊羔,以献给家神。传说,原鲁土司辖民的家神叫“旮旯神”。姑娘出嫁如果不献羊羔,旮旯神就不喜欢,婚事就不吉利。娶亲去的人数要单,其中要有一妇女,叫“娶亲奶奶”。此人要选合属相的,父母、丈夫、儿女都齐全的,俗称“全焕人儿”。

娶亲轿车忌用骡子。姑娘离开娘家时要哭,否则会被人耻笑。出娘家门前,手拿一把筷子,转身抛在地上,表示不带娘家的财。女方家的人要偷藏轿车上的东西,临走时让新女婿出钱赎回。新娘上下轿车要有合属相的亲人抱,俗叫“抱娇”。娶进门时放炮、打锣,用和着食盐、五谷杂粮的色纸花打身,以示驱邪。这时不合属相的人要暂时回避。新房炕上有合属相的未婚男子守床,俗叫“压床”。新房窗户用红纸糊,新娘进房时要拆破窗纸。

炕头、被中藏放核桃、红枣,象征团圆、早生贵子之意。举行婚礼时男左女右,行三叩首礼(拜天地、祖先、父母),然后新婚夫妇互拜,再拜来宾。这时主持人说一些生财纳福、尊老爱幼、早生贵子之类的吉语。尔后,新婚夫妇给父母及至亲长辈敬酒、磕头、馈赠礼品,这叫“抬礼认亲”。有的女方陪嫁的东西这时让小姑开箱展示与众,叫“摆针织”。

女方给新女婿做一身衣服或鞋袜、腰带,在婚礼上由新娘的弟妹或侄辈呈上让新郎试穿,这时新郎的同辈人用腰带将新郎束住紧勒,让他掏钱给呈盘的人,这叫“掏腰包”。然后,由新娘家的“喜客”把家里带来的长面亲自下到锅里,给新娘、新郎每人盛上两碗,让他们坐在一起吃完,表示情深意长,白头到老。婚礼毕,众人把门,新婚夫妇抢先入洞房,认为谁先进洞房,将来谁就当家。晚上闹新房,俗称“闹床”。闹新房甚为随便、开放,有“三天的新媳妇没大小”之说。结婚后第3天,娘家的父母或兄嫂来吃“三日酒”。

来时带着护襟、护袖等物,让新娘穿带着下灶房擀一顿“示手长面”,叫“试刀面”。以鉴定、考核“茶饭”技术的优劣和新娘是否麻利干练。这一天新娘由“全焕人”领到麦场上给石滚磕头上香,这叫“回对爷。”这样一做,从此可以出门。

第一次回娘家时要乘早出门,忌叫路人看见,并且在娘家住的时间不能超过在婆家待的时间。婚后,男方要携带酒礼答谢媒人。生育、寿诞诞生,婴儿出生后必记生辰,旋即向娘家报喜,择吉日看月子。“看月子”就是月内选择吉日,娘家人带上营养食品或衣物等来看望姑娘和婴儿。婴儿一出生,月房门侧挂一筛子,上夹红纸,或在门帘上贴红纸、缝红布,1个月内禁忌生人进出,这叫“忌门”。婴儿出生第3天要洗浴,称“洗三”。

满月时剃头,剃下的头发攒成小球妥善收藏。周岁时在幼儿面前放置书籍、笔、砚等物,让幼儿任意拿取,以预测未来的职业。满月、百日、周岁时,邻舍都携薄礼恭贺,主人设席款待。孩子常生病,或是爱哭闹,有闯祸的习俗,即天不亮要抱上孩子,提上茶水、馍馍到十字路口等待来人给孩子取名。给孩子取名者,吃喝后再将纽扣留下给孩子,有些孩子还将取名者拜成干爹或干妈,终生相认。如果闯祸时碰不见人,碰见什么就叫什么。

如狗娃、牛牛、石头等。另外,也有向家神、方神、菩萨等神佛许愿保佑孩子的。男孩留发限期不剃,取名叫娘娘保、家神保等。到一定的年龄再杀羊献神佛、剃头,以示还愿。贺寿。根据十二生肖将13岁、25岁、37岁、49岁、61岁……依次定为寿期。49岁以前不称“寿”,叫本年”,贺寿叫“接本年”。姑娘订婚未嫁时,每至本年,未婚夫要为姑娘接本年,出嫁后由娘家人接本年。男子一般从37岁开始由至亲晚辈来接本年。61岁开始称“寿”。

不论男女,每到寿期,亲友、邻居都来祝寿。年龄愈大,祝寿形式愈隆重。祝寿者献寿桃(桃形馍)、寿幛、寿联,亲友送布料、衣物,或金钱、佳肴。主人设酒宴招待。祝寿时主宾为上,陪客以左为正,右边为副。寿者披红上座,晚辈磕头拜寿。堂上设香案、摆寿桃、燃寿烛。盖房打桩盖房或盘槽设灶要事先选吉地,择吉日。竣工后,春分前后择吉日要“谢土”,即请阴阳道士判符、梦纸、诵经通说。打庄安财门(庄院门)盖上房最讲究。

立木上梁要选吉日良辰,亲友村邻帮工并挂红,贴喜联、放炮贺喜,主人设宴款待。安门立木都要在中梁上凿一小洞,内装五谷、金银珠玉,外包一块红布,俗叫“包梁红”。上梁时木匠在梁上来回走,口说吉语,然后撒下准备好的核桃、水果、面豆、大枣等食品,任众人争抢,表示财门或新房建成后,财路广通,子孙满堂。新灶盘好后要吃鸡,取其“吉利”之意。

建筑材料,木材用松木、白杨,忌讳用柳木、桦木。砌墙用土坯、草拌泥。60年代以后改用石灰、水泥、砖瓦等。给老人做棺材,犹如盖房一样,也很讲究。一般年龄上60岁,有条件者必准备棺材,俗称“寿材”。寿材完工后,亲邻放炮披红,贴喜联祝贺。

已出嫁的姑娘在恭喜时,要往棺材里撒上核桃、面豆等食品,用新条帚扫一下,向外扔出食品,任人去抢。这种仪式俗称“扫材”。迁居异地,居住新宅新房,亲友邻里都要贺喜,俗称“安房”。主人选吉日设宴待客。贺喜者赠喜联、喜词、书画、镜框等物,放鞭炮祝贺。

旧时,兰州村村建庙宇,家家供神龛,有事先问神卜卦。逢天旱不雨和灾疾,必到神前祈祷或请僧道设坛诵经。平素生活中有很多禁忌:忌讳出嫁的姑娘死在娘家;重病或坐月子期间禁忌生人人室;客人来访刚出门,忌扫地、泼茶水;正月初一忌说不吉利的话,更忌动刀、动扫帚和向外泼水;正月里忌剃头,认为对舅父不利;身死在异地者,尸体或棺柩不能进家院;非正常死亡者,不能入葬祖坟;空棺材进院,要棺尾在前,棺头在后倒着进。

擀面杖要在做棺材时一块儿做,如果是从外面买来的,不准从财门里入,要隔墙扔进去。元宵节兰州早在清代就盛行元宵节张灯结彩、放焰火、唱太平歌的习俗,清光丙申(公元年)元宵节,甘肃布*使梁章钜乘兴游赏,与民同乐,他发觉“兰州府城西火祖庙,元宵灯火最盛。”火祖庙即今临夏路小学。此庙曾悬乾隆年间诗人吴镇撰写的对联,上联是:“钻燧木先春,食德饮和,且自披星朝赤帝。”下联为:“观灯天不夜,衢歌巷舞,何妨棒日待*人。

”上联歌颂火神教先民钻木取火使饮食走向文明的功德,下联描述兰州人观灯闹元宵的盛况。这表明兰州闹元宵的习俗跟酬谢火神,避免火灾的心理有一定的联系。基于这种消灾免祸的善良愿望,座落于西关十字的陕西商号“泰源永”,每年支银两,精制花炮,于元宵节放焰火,也起到了扩大商号影响的作用。花炮粗如水桶,放置在十字街心,一到夜幕低垂,即引燃火线,刹那间,焰火喷射升空,高达20多米,呈现出各种维妙维肖的图案,还夹杂着啾啾鸟鸣声,把夜空照得五彩缤纷,各路社火队也云集在这里,做精彩表演。

此时的街头巷尾,村前院落,兰州市群众还开展一种祈求太平吉祥、欢乐昌盛的唱太平歌娱乐活动。太平歌曲调古朴、粗犷豪放、歌词全系方言土语,伴奏仅用鼓、锣、钹等打击乐器。歌手不拘形式地站立高歌。开场时,先以擂鼓、敲锣、打钹为前奏。等锣鼓一停,歌手即可引吭高歌。歌词内容有“三国”、“水浒”、“二十四孝”等历史故事,也有诙谐幽默的“拙老婆”、“灰老鼠”等段子,也有即兴现编,互相逗乐的歌词。

歌手可独唱,亦可对唱,一曲唱毕继续击鼓,以吸引歌手继续唱。唱到高潮时,一人高歌众人和,场面十分动人。太平歌从元宵开始,一直要唱到二月二龙抬头时方止。太平歌始于何时,史无记载,但清道光年间,兰州回族诗人马世烹(~)所作的《兰山竹枝词》组诗中就有“金钱再买乐如何,路转星桥灯火多。可是人间春宵夜,满城都唱太平歌。”的描绘,足见元宵节唱太平歌的民俗之悠久了。这种闹元宵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不过,现在的元宵灯会和唱太平歌可比清代繁盛多了。每年元宵节,兰州都要举办金城一条龙灯展,以五泉山万盏灯火为龙头,白塔山大型灯阵为龙尾,酒泉路、中央广场、张掖路、西关十字为龙身,各种花灯高高悬挂,争奇斗妍,将兰州照得如同白昼。

兰州市民一边观赏花灯,一边欣赏太平歌阵,直到清晨方归,回家后,还要采柏朵(柏树枝叶),悬挂于门窗之上,并在每人鬓角别一小枝,直到遗失为止,这叫“游百病”。至于太平歌,现在已成为日常性的娱乐活动。如果漫步在兰州中心广场、滨河路,只见花坛内、树荫下,一些白发鹤颜的老年妇女,手执鼓乐、板子,尽情高歌,引来众多路人,驻足聆听。兰州有些农村,在元宵夜还盛行“火堆”,即用麦草、破席烂筐点起一个个火堆,村民们依次从火堆上跳过,这一活动以妇女为多,意为消灾灭祸,祈求百事平顺。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金城有很多的古老传统,历经千年流传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