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饮食介绍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清代冀北地区的人民,在饮食生活上有哪些风
TUhjnbcbe - 2024/5/18 16:23:00
北京有治疗白癜风的吗 http://www.ykhongye.com/

饮食生活特征是一定地区饮食习惯与特点的反映,也是相应地区社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在一定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与风俗民情、生活习俗等社会条件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而带有较明显的时代与地域的烙印。

清代,国家地域辽阔,无论东西还是南北之间,在自然条件、风俗物产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正是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形成了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饮食习惯与特点。

冀北地区位于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的交界地带,是传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分界线的一部分。

在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多样的风俗民情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多个饮食文化区相互碰撞等因素的作用下,清代冀北地区的饮食生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01多样性

该地区主要的农作物有玉米、高粱、黍粟、麦类、稻等。在当时的条件下,一个地区种植农作物的种类及其产量基本上决定了相应地区人们饮食的基本结构。

所以,玉米、高粱、黍粟、麦类等成为冀北地区人们生活中食物的主要来源。尤其是麦类中的荞麦与莜麦等经过加工后做成的各种食物,是宣化、承德各府县人们的特色吃食。

这些农作物可以碾米或可以磨面,也有两者均可的,之后就可以做成各种食物供人食用了。

常见的有粥、饼类、馍、面条、糕、蒸饭等,它们构成该地区人们食物的基本内容。

蔬菜是冀北地区人们主要的佐餐之物,主要有白菜、黄瓜、葱、萝卜、辣椒、蔓菁、蒜、莴苣、丝瓜等。它们多是以腌、菹、靈等方式烹制、有时也会炒食,并加一些调味品。

肉类是人们另一佐餐之物,但是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只有在岁时佳节,婚丧嫁娶等日子里,人们才会吃食一些。至于具体的种类则是以猪肉为主,辅以鸡、鸭、鹅肉等。

酒是该地区主要的饮品之一,在一些节日里,人们多饮酒以助兴。常见的有椒栢酒、黄酒、高粱酒、菊花酒、烧酒等。这些酒多是农家自酿,成本低且度数不太高,正满足了普通百姓的生活需要。

冀北地区山多地少,在那些不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地方,生长着不同的果类植物。这就为人们提供了一定的瓜果食物,常见的有苹果、梨、桃、核桃、郁李、西瓜、枣、甜瓜等。这些果类食物对于调节人们饮食结构也起了些许作用。

该地区山多山地丘陵,自然条件较差,各种灾害时有发生。当发生灾荒时,人们为了填饱肚子、延续生命,就会吃食一些野菜及其他一些野生植物的果实。

当野生类食物吃完后,灾荒还没结束时,就会出现剥树皮、挖草根而食的景象。

所以,该地区人们饮食的内容包括五谷杂粮做成的各种食物、蔬菜和肉食构成的佐餐之物、茶酒水果之属以及灾荒时期以野菜为代表的各种可食之物等,种类较多,表现出多样性的特征。

02水平低

古代社会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清代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这只是相对于其他王朝而言的。此时,农业经济仍然是社会经济的主体,商品经济发展缓慢且零散,工业基本上处于零的状态。

所以,当时生产力总体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再者,冀北地区自然条件复杂,平原面积狭小,山地、丘陵遍布全区,土壤特性较差,从而使得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较于同时期其他地区落后一些。

最后,前面多次提到该地区水、旱、霜、雹等灾害频繁,几乎年年都有发生。此外,还有日益繁杂的各种苛捐杂税的盘剥等。由于以上各方面的原因,该地区人们的饮食生活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粗粮食物多、稻类食物少。而且多山地丘陵、平原面积小且土地肥力较差,加之康熙时期颁行“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的政策,特别是雍正时期实行“摊丁入亩”的赋税政策后,人头税废除了。

清朝迎来古代社会人口增长的又一个高峰期,快速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人们为了填饱肚子,便大量种植玉米、高粱、番薯等耐旱、高产的作物,从而使得人们日常饮食中以玉米、高粱等粗粮食物为主,麦类食物很少,且多是荞麦和莜麦类食物。

其次,副食种类单一且匮乏。作为佐餐之物的蔬菜,虽然种类不少,但有相当一部分是在野外采摘而来的野菜,且烹制方法简单,以盐腌制为主。

其仅有的功能就是辅助人们进食,并谈不上什么味道与口感。而肉类食物则是一种奢侈之物,很多人常年不知肉滋味。再者,生活中的饮品是以免费且取之不尽的水为主。

至于茶酒及水果之属,人们所饮之酒多是农家自酿,且只有在岁时佳节及一些重要的日子里才会饮用。

由此可知,人们饮茶与饮酒相比当然更少了。水果类食物则是少之又少,仅偶尔吃食一些。

灾荒时期,普通百姓更是以野菜、树皮、草根等度日。故而,虽然该地区饮食资源种类比较多,但是由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低,生活中,人们主要以杂粮与简单腌制的佐餐之物维持生计。

至于,肉类食物、茶酒及水果等吃食不多,体现出水平低的特征。

03功能性

饮食活动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使人类得以正常地生存和繁衍,而且是人们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具体到冀北地区的饮食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大体可概括为维持生存、宴客待友、祭神祀祖等。

该地区饮食的首要功能是维持人们正常的生存和发展。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而人们只有吃饱喝足后,才有体力和精力去从事其他的社会活动。

当发生灾荒时,即便是十分简单地吃与喝,也是人们填饱肚子、度过危机,维持生命的重要凭借。所以,无论是平时抑或灾荒时期,饮食活动都在悄无声息地发挥着它的作用,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虽然清代该地区人们的生活比较贫苦,但是在岁时节日、婚丧嫁娶等重要的日子里,人们也会尽最大的努力准备比较丰盛的食物,用以待客宴友。

首先,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日中和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以及冬至节等岁时节日时,邻里亲友之间会相互走访拜贺。届时主人会准备丰盛的肴馔用以待客宴友。

其次,婚丧嫁娶是人生中的重大事情,人们对这些活动也非常重视。在此期间,亲朋好友、邻里故旧都会前来祝贺或悼唁,主人同样会大摆宴席用以答谢与款待众人。

此外,日常生活中有贵客登门时,朴实的人们也会制肴备酒款待客人。古代农业社会中,人们迷信思想比较浓厚,认为存在着所谓的神灵和灵魂。

所以经常进行祭神祀祖的活动,向他们提供食物和衣装,确保神灵和祖先不至于“挨饿”与“受冻”,并希望以此方式求得他们的福佑。

清代冀北地区的人们也是如此,他们经常进行一些祭神祀祖的活动。首先,春节、元宵节、中秋节、腊八节和除夕节等岁时节日时,人们都会祭祀祖先和其他神灵,以祈福避祸。

至于所用食物,一般来说,生者吃什么就用什么,甚或比生者的食物还要丰盛。其次,清明节、中元节和十月一日寒衣节等专门祭祀祖先的节日里,各府县人们也会进行规模较大的祭祀活动。

届时,人们带上各种食物及其他一些致祭的物品,阖族前往墓地进行祭祀。此外,还有在端午节祭祀屈原、七夕节祭祀织女、小年节祭祀灶王爷等活动。

04地域性

清代国土辽阔,不同地区在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条件与人口、民族、风俗习惯等社会条件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也正是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各个地区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饮食习惯。

冀北地区人们的饮食习俗,就是在该地区自然与社会等各方面条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且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

这也是该地区饮食生活地域性特征的首要表现。

但是具体到本地区内,其东西、南北之间,在自然与社会条件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该地区人们的饮食习俗在大体相近的基础上也存在着些许差异。

首先,表现在日常饮食中,宣化、承德各府县位于该地区的西部和北部,且海拔较高,形成了干冷的气候特点,加之土壤特性较差,这些府县多种植荞麦、莜麦和高粱等喜冷、耐旱生命力强的作物。

这些作物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宣化、承德各府县人们的食物基本来源,且荞麦、莜麦做成的各种食物形成其饮食的一大特色,并一直延续至今。

而永平府和直隶遵化州各府县,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多种植玉米、黍、粟及高粱等作物。所以,这些作物做成的各种食物构成了这些府县人们食物的主要来源。

再者,时节饮食上也存在一些差异。一些大节日如元旦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是冀北地区各府县都庆祝的节日,饮食习俗也基本相同。而一些小节日则不是存在于每个府县。

同时,即使是同样的节日在不同府县其饮食习俗也存在一定差异。永平府各州县一般是“燕饭炊糕”,然后将它涂抹于米仓或者其他盛放粮食的容器上,以祈求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获得丰收。

而宣化府各府县则是以五谷增入囤中,尔后在囤外设祭供奉。在立春日,冀北地区各府县基本上都会吃春饼、喝春酒,而永平及遵化州各府县还存有吃生菜的习俗。

在二月二日,人们一般会食用一些饼、面类的食物,这是各府县相同之处。与此同时,永平各府县人们认为在这一天煎糕以熏虫,可以使虫不为害,所以这些地方的人们还会吃食一些煎糕或炸糕等。

而宣化府的万全县有吃食水饺的习俗,称“吃龙耳”等,其他细微差异不胜枚举。

所以,该地区人们的饮食生活在大体相近的基础上,在区域小范围内也存在些许的差异。清代冀北地区人们的饮食生活是在该地区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受到了风俗民情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具有一定的时代与地域特色,表现出多样性、水平低、功能性及地域性的特征。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代冀北地区的人民,在饮食生活上有哪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