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活而真实的人物贯穿在李安细腻而敏感的镜头里。对于这部电影的好评,其实从解析角度也无需多言:镜头的转切,故事名流与暗流的相互铺垫,象征与暗喻,演员的情感表达……一切的一切在老旧感但又有着新锐导演温润的镜头语言里闪烁着弧光。
老朱早年丧妻,独自一人把三个女儿抚养成人。初次看这个电影,只觉得老朱很不容易,尤其是在他一次次为女儿忙前忙后做好满满一桌丰盛的食物后,一家人围坐一起,女儿们却对菜挑剔,面和心不和,各自只关心自己的事,老朱有口难言。女儿们一个个想逃离这个家,老朱孤家寡人又失去了挚友,真是晚景凄凉。
直到老朱在家人面前宣布他和锦荣在一起的消息,真是让我震惊掉了下巴。之后老朱顺理成章卖掉房子,搬进新家,和锦荣又有了孩子,哪里是晚景凄凉,根本就是人生赢家了。在老房子里待到最后的人反而是原本最想离开的二姐家倩。
那么李安到底要通过这个电影表达什么呢?我想正是老朱在电影中说的一句话: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孔老夫子也说过同样的话:“食色,性也”。
各色美食被李安大肆渲染,在老朱手下活色生香,让人能隔着屏幕流口水。而性,却是被隐藏和压抑的。老朱为女儿们晾晒丝袜收纳内衣,早上到女儿卧室叫她们起床。这些看起来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可是老朱的新对象却是被女儿们当作朱家“第四个女儿”的锦荣,让人不得不想到恋女情结。
大家最为津津乐道的一条明暗线,即老朱的味觉,是故事的一条核心线。味觉,象征着身体上与心灵上味觉的丧失与重生。前半部分,伴随着生活里重要的人的逝去,老朋友去世,两个女儿嫁人,老朱失去了味觉,也失去了对于生活的期盼。他唯一的联系,就只有珊珊和锦荣。明暗两线就此铺垫了起来,明线里的失去,在暗线里不断得到与找回,在结尾两条线相交起来,在惊异和释然里绽放出故事和人物的光彩。
生活里的伤情与闹剧总在轮番上演,李安细腻描绘着家的琐碎与困境,告诉我们在悲喜交替的日子里,家与其说是羁绊,倒更像是一个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