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礼运》里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作为一位优秀的华人导演,李安在他的作品中通过不同的人物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探讨,李安在电影《饮食男女》中便对这句话进行了阐释。这部年上映的电影还获得了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提名,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9.1分。
影片讲述了台湾的中国菜大师老朱退休后,渐尝老年生活的诸多尴尬:每周日费心做出的一桌丰盛菜肴,并无将三个女儿齐齐拉到饭桌的吸引力,已经长大成人的她们,心里藏了许多更重要的事;多年老友的突然离世,令他在友情这块也有了缺口;而对厨师来讲最重要的味觉的丧失,则将其彻底推到人生的低谷。
三个女儿虽各忙各事,却也操心着老朱的晚年生活,计划着为其找个老伴,但她们没料到老朱早已悄无声息地谈起了“黄昏恋”。吃惊过后,老朱最看重的继承了他做菜天赋的二女儿家倩因为自身的生活经历,对父亲、她与父亲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而对老朱来讲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
《饮食男女》是李安“家庭三部曲”中的第三部作品,另外两部分别是《推手》、《喜宴》相较于其他两部,该片的叙事角度从女性的视角对家庭关系、父亲形象进行解读。影片也是三部曲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反映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时还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01、影片中父亲的人物形象既有传统思想又有突破性的颠覆
《饮食男女》中的老朱是一个中年丧妻、独自抚养孩子的家长,在这个没有母亲的家庭中,老朱像所有不善于表达情感的中国父亲一样,把生活的重心寄托在了女儿们身上。中国家庭中父亲一直是家庭的支柱,老朱亦有这种约定俗成的传统,性格固执且强硬,但他身上又具有突破传统的颠覆性。
①父亲的权威在代际冲突中受到挑战
老朱是台湾少有的中国菜大师,厨艺精湛,在家就有自己的厨房。他固定的在每周日的晚餐给大家烧一桌好菜,把三个女儿都聚集起来吃一顿饭。一桌丰盛的菜肴是老朱费尽心思维系家庭的手段,对饭菜技艺的热情倾注也是老朱对自我的认可。但在面对一顿顿精美的饭菜时,三个女儿只有习惯和挑剔,甚至有些厌烦。
三个个性鲜明的女儿逐步瓦解父亲的传统思想,大女儿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二女儿是外企的白领,小女儿则是洋快餐店的员工,三个女儿可以说都代表了西方的文化。在这个传统的中国家庭中,西方文化已经慢慢侵入。表面上一家四口一起吃饭,其实每个人都各怀心思。
大女儿家珍在一次晚宴中匆匆宣布了自己找到婚姻,离父亲而去。二女儿家倩提出要投资房产,小女儿家宁看似是最省心的一个,却未婚先孕。老朱的味觉逐渐退化,家庭晚宴中看不中吃,面对女儿们的批评,老朱却近乎固执地强硬否认。老朱父亲的权威受到了女儿们的挑战,代际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冲突和情感隔阂。
②传统守旧的父亲形象得到颠覆
女儿一个个离开家,二女儿家倩认为她应担起责任,可就在她放弃优越的外调机会,准备和父亲一起生活,照顾他时,父亲却突然公布了和锦荣的婚姻,锦荣的妹妹锦凤和大女儿家珍是同学,这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影片中另一位老人,锦荣的母亲梁伯母,是个急性子,爱管闲事,被朱家的三个女儿称为“老巫婆”。其实老朱和梁母在理论上是很相配的,他们年龄相仿,一个鳏夫一个寡妇,家倩也想把他俩撮合在一起,梁伯母似乎已经认定老朱就是他未来的老伴。
然而结果是大家都没有预料到的,自己喜欢的男人突然变成了女婿,梁伯母一下子晕厥了过去,这种超越伦理的老夫少妻是她不能接受的。在影片的最后老朱和锦荣搬到了新居,锦荣还怀上了老朱的孩子,老朱的生活又重新走上了正常的轨道。
对于老朱来说,妻子的早逝、和女儿们的沟通渐渐有了障碍,这都加深了他在生活和情感上的孤独感。苦心准备的饭局得不到女儿们的理解,他对生活感到力不从心,他有时候会思考自己的付出值不值得。虽然在世俗的眼光中他与锦荣是一段不伦之恋,他却勇于打破世俗,追寻自己的幸福,颠覆了他传统父亲的形象。
02、影片人物对生活与情感枷锁的抗争,最终完成自我追求
影片中不光体现出父亲老朱对于传统的反叛,他的女儿们也有自己的抗争。在影片一开始,一家人还处于一种相对和谐的状态,渐渐的他们开始打破了这种平衡,挣脱了父亲、生活的枷锁。
大女儿家珍的抗争因为少年丧母,家珍又是家里最大的孩子,她过早的承担了家庭的责任。她与锦荣交谈时提到“我爸一会也一定会跟着我的”,还有得知妹妹家倩说要去阿姆斯特丹时她说“放心去你的阿姆斯特丹,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些都表现出她在这个家里不仅是父亲的女儿,更是长姐如母的守护者。
然而这种身份对家珍来说是一种负担,在妹妹们面前,家长姿态也让她们无法和她亲近,妹妹们把她当做是母亲而不是姐姐,她找不到亲情的平衡,对家庭的操劳也使她一直没有谈恋爱。这导致了她成为全家唯一一个教徒,宗教是她心灵上的一个寄托。
家珍的内心是不安于现状的,家珍与明道的结合固然是因为爱情,也是一种反抗。明道开朗活泼,相处之中也让家珍改变了自己,她开始不再固执于自己的责任,而是变成了一个纯粹为自己而活的女人,最终也得到了幸福。
二女儿家倩的抗争家倩在三个女儿中是最像老朱的,又固执又倔强,对烹饪有着独特的天赋和喜爱。但是家倩却是最早表现出想要离开家的人,在第一次家宴上家倩就表示要搬出去住,第二次家宴上她又宣布要去阿姆斯特丹工作。
但是在影片中老朱的朋友老温的生病是个转折,在病床前,而老温从生病到忽然去世,让家倩的心境一步步转变,她开始理解父亲的不易。老朱同锦荣结了婚搬离了曾经的老房子,大姐家珍并没有像她所以为的那样留在家里,反而是最叛逆的家倩守在了那个她曾经想离开的家。
影片的最后家倩变成了父亲的样子,完成了童年的梦想,在老宅中,在父亲的厨房禁地像老朱那样熟练的做了一桌丰盛的晚宴。而在老朱和她争论汤的做法时,老朱丧失许久的味觉也回来了,叛逆的家倩反而成为了一个家庭的守护者。
在《饮食男女》中李安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父女们对亲情与爱情的追求,又在通俗易懂的剧情中加入自己的思考。一方面,片中人物对传统家庭伦理进行恪守,另一方面,又不断的自我完善,进行人格追求。个体自由精神和传统思想碰撞中,人物间的情感冲突在皆大欢喜的结局中得到消解。
03、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伦理观念
①饮食上的差异
在中国饮食里非常的注重美学追求,注重色香味与阴阳五行相结合。在电影的一开头,伴随着中国古典音乐的欢快的节奏,各种食材在老朱娴熟的刀工处理下,加之适当的火候,做成的佳肴,带给人一场视觉和味觉上的饕餮盛宴。
与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不同,西方人更注重事物的果腹感,他们喜欢大块肉、整块鸡。西方饮食文化更加理性,强调的是食物的营养搭配,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而中国的菜肴里食物的滋味除了来自原料自身及加热过程,还需要多种多样的调味品的来增味。
②爱情观上的差异
中国人的爱情是内敛和含蓄的,老朱与锦荣的爱情表露仅仅是通过电话,老朱教锦荣做饭,而且还给锦荣女儿送饭,于此同时老朱还忍受着来自锦荣母亲没完没了的唠叨。梁伯母也是传统爱情观的代表,更注重门当户对。她频繁地来往朱家,觉得老朱“话虽不多啊,跟我还蛮谈得来。”他们年龄相仿,一个鳏夫一个寡妇,女儿都已长大成人,没有多余的负担,很适合在一起。
西方人的爱情是热烈浪漫的,更善于享受爱情带来的感觉。他们追求个人主义,注重自己的人格独立性,比如影片中二女儿的前男友谈到他和美国老婆的爱情时说:“我跟我老婆现在已经分开了,我们只是很忙没有时间去离婚。”
三个女儿的爱情观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比较崇尚自由开放。大女儿家珍信奉基督教,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然而周明道的出现激起了她心中久违的爱。她迫不及待地找牧师证婚,当晚在家宴中宣布了自己的婚事,本来准备照顾父亲一辈子的她却闪电般的结婚。
二女儿家倩和前男友虽然分手,但还保持性爱关系,在她看来,婚姻和性是两码事。同时,她和公司的同事李凯之间还有感情纠葛。三女儿家宁是最乖巧的一个,但她在对待爱情时是主动出击,不惜从快餐店的好朋友手中抢到男朋友。虽然年龄最小,却是最早出嫁的一个,而且是未婚先孕。
在《饮食男女》中,我们可以看到东西方文化之间有很多差异和冲突,这种差异造成的家庭伦理观念也不尽相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子女必须遵从父母的想法并且以养事亲、孝顺父母。西方家庭则是以夫妻关系作为家庭基础,夫妻二人并没有因为结婚而失去自我,男女婚姻注重性爱和夫妻之间的感情。
结语
《饮食男女》围绕着“饮食”和“男女”之间的聚散展开,导演李安用一个家庭展现了来自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以及展示了两代人的情感隔阂如何在这种冲突中消解,又得以重建与传承。家庭文化的传承也正是在代际冲突中才得以有效的正视和延续。影片中所体现出的传统文化中特有的包容和自省,也使得观看影片的我们,借以重新审视自己和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