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马上又到年底啦,圣诞节、元旦跟春节的临近提示着除了买买买之外,又到了亲朋好友聚餐的时刻了。古人云:民以食为天。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国的饮食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今天,小编就在这里跟大家伙儿介绍一下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这是中西方饮食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中国的饮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绝,赏心悦目,能给人们带来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而西式餐饮的主要特点则是生、冷、甜,注重营养均衡;此外西式餐饮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比较大众化。
01
观念差异
饮食观念是人们在食物的制作和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深受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尤其是哲学的影响。不同的哲学思想及由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将产生不同的饮食观念。中国的饮食观念是五味调和,西方的饮食观念是个性突出。
首先,从哲学思想看,中国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核心是讲究“气”与“有无相生”;西方哲学思想则讲究实体与虚空的分离与对立。其次,从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来看,基于哲学思想的不同,中西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模式也大不相同:中国讲究天人合一,强调整体功能;西方讲究天人分离,强调形式结构。
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力求口味清淡和膳食的均衡。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在宴席上,他们也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色彩上对比内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
然而,中国人却是一种感性饮食观念。中国人很重视“吃”。人们把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还用它维持健康,即“药补不如食补”;同时人们对美味展开了孜孜不倦的追求。
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可见,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
02
方式差异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享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
在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也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只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
03
习惯差异
中国传统饮食的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了没有”,可见饮食在传统文化的地位。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惜别和欢迎的心情。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重视人体养生保健。中国的饮食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3)重味:中国的饮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
(4)重理: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5)中国饮食多以植物性食物,热食和熟食为主。
西方饮食的显著特点:
(1)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根据人体对各种营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的需求来安排菜或加工烹调。
(2)西餐烹饪在选料时十分精细、考究,而且选料十分广泛。如美国菜常用水果制作菜肴或饭点,咸里带甜。
(3)西餐烹调的调味品大多不同于中餐,如酸奶油、桂叶、柠檬等都是常用的调味品。
(4)西餐的烹调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烩、烤、焖、焗、炸、熏、铁扒等十几种,其中铁扒、烤、焗最具特色。
(5)西方饮食多以肉食、生食、冷食为主。
04
对象差异
中国人的早餐是以主食一般应吃馒头、豆包、稀饭等,还要适当增加些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豆浆、鸡蛋等,再配一些小菜。午餐一般主食就是在米饭、面制品中任意选择。副食品的种类很广泛,如:肉、蛋、奶、禽类、豆制品类、海产品、蔬菜类等。晚餐大家相聚一起共享天伦,这一餐大家都准备得非常丰富。
西方人的早餐以面包、牛奶、鸡蛋、果汁、麦片、咖啡、香肠等为主。午餐一般在工作地点用快餐,一般有三明治、水果、咖啡、汉堡包、热狗等。晚餐则比较丰盛,如牛排、猪排、烤肉、炸鸡,配面包、*油、青菜、水果、点心等。此外,他们在临睡前有吃点心的习惯,成人以水果、糖果为主,孩子则食用牛奶和小甜饼。
05
节日饮食差异
节日作为人们约定俗成的重要日子,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由于中西方在地域、思想、文化方面的不同,因此它们在饮食特点上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是趋于感性的,讲究色、香、味俱全。尤其是节日性美食,每个节日都有其代表的食品。
春节是个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人,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
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吃饺子,也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南方则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升。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中秋节有吃月饼的习俗。而西方的饮食则是趋于理性的,他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
中国节日饮食的特点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因此春节时的饮食习俗是我们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显著体现。早时,春节的传统食物是春盘、春饼、屠苏酒,它们对于农耕劳作的人们非常有帮助。现在,春节更多的成为了一个全民欢庆的最具中国特色的节日,人们从天南海北回到自己的家乡,品尝各具特色的地道美食。通常,它们都有丰富的寓意,例如,年夜饭中的整鸡寓意为“大吉”;整鱼寓意为“年年有余”;“饺子”形状酷似金元宝,过年吃饺子寓意财源广进。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人们通常会挂菖蒲、艾叶,吃绿豆糕,喝雄*酒等。端午节最具有特色的食物当属粽子。通常认为是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而向江里投放粽子,但是粽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在当时皇帝就会品尝主要粮食粟米,并用来祭祀祖先。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这一天,月亮满圆,家人团圆。在这一天中国传统的节日食物则是同样象征着“圆满”的月饼。西方节日饮食的特点复活节是为了纪念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第三天“复活”而设立的节日。复活节的标志之一就是复活节彩蛋,因为鸡蛋预示着希望和新生命的降临。复活节的最典型的传统美食是烤羊肉。烤羊肉的习俗来源于亚伯拉罕,据《圣经》记载,上帝为了考验亚伯拉罕的忠诚,命令他把独生子杀掉作祭品,亚伯拉罕虽痛苦万分,但是他还是决定遵循上帝的旨意,但是上帝在最后一刻阻止了他。因此,他将一只公羊作为祭礼献给了上帝。从此以后,用羊作祭品祭祀上帝就成了复活节的习俗。感恩节由来已久,当时新教徒从英国乘坐“五月花”来到美洲,刚开始时他们生活困难,多亏了土著印第安人的帮助,他们才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里,教徒们设立“感恩节”,并用他们捕获的火鸡作为庆祝的食物来感谢上帝赐予的好收成、感谢印第安人的帮助。和中国的春节一样,每逢感恩节,无论人们多忙,他们总是会和自己的家人团聚,一起品尝美味的感恩节火鸡。感恩节的传统食物除火鸡外,还有红莓苔子果酱、玉米、南瓜饼、面包及各种蔬菜和水果等。圣诞节是西方人为了纪念耶稣诞生而设立的节日,出于对耶稣基督的热爱和尊重,它也成了西方国家最盛大的节日。圣诞节和感恩节在时间上比较接近,于是在感恩节里人们用来表示感恩的火鸡也成了圣诞节的必备食物。综上所述,无论西餐还是中餐,都是一种饮食文化,是文化必然就会有传播和交流,尽管不同的社会历史,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中西方迥异的饮食背景,但从本质上讲,“吃”的内涵并不会因为这些差异而改变,均讲究品种多样,营养平衡,搭配合理,重视健康已成为中西方饮食科学的共识,这是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础,只有交流,才可能了解,才有可能发展。
参考文献:
[1]耿卫忠.西方传统节日与文化[M].山西:书海出版社,:45-86.
[2]王俊霞.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差异[J].学术交流,(2).
[3]王维平.跨文化语用失误的文化透析[J].学术交流,(1)
[4]罗露莎.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双语学习,(5)
[5]李欣.比较视野中的中西传统节日文化[J].中州学刊,(4).
[6]张仰媚.浅谈中西文化差异[J].民营科技,(3):44.
[7]吕雯雯.中西传统节日饮食中的文化差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食品科学
《食品科学》特约通讯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王灿红;
责任编辑:袁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