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助力统编教材的教与学,服务广大统编教材的使用者。欢迎分享本文,统编教材普及和推广任重道远。但,有您!
感神魔之奇幻悟名著之兴味名师领读文本价值《西游记》的故事来源于唐代玄奘取经的史实。玄奘取经回来后,由他口述,其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游记》,后面玄奘的弟子慧立、彦悰又作《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些都是《西游记》成书的重要资源。从玄奘生活的唐太宗贞观年间,到公元13世纪,长达多年时间,玄奘取经的故事一直在文人和普通百姓中广为流传。《西游记》是吴承恩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用其丰富的想象力与深厚的学养整理而成,历史、哲学和文学融于一体,具有较高的文本价值。《西游记》是我国古代长篇章回体小说,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最杰出的充满奇思异想的神魔小说。它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想象丰富,描绘了奇幻无比的世界。它情节曲折生动,语言幽默诙谐,形象鲜明感人,劳动人民反抗压迫、征服自然、用理想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跃然纸上。我们选取的版本是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由全国著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专家杨九俊、孙双金、薛法根编写,该版本抓住关键、保其精华,化繁为简,取舍适度又得当,更利于五年级的学生亲近经典,更有效地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感染。教学价值《西游记》的整本书教学是“快乐读书吧”中五年级下册的内容,而“快乐读书吧”课程从属语文课程,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充分自主的阅读中,真实有效地学习文本语言诙谐、幽默的语言特色以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把握文本的故事情节,体会文本结构的相对完整性及各个小故事的相对独立,错落有致,而又因果分明,使学生思维得以发展与提升;感受鲜活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用善意的嘲笑和辛辣的讽剌来表现对于笔底世界的鲜明爱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文本的语言韵散结合,汲取了民间说唱和口语精华,文中大量的俗语、惯用语、成语等的运用,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除此以外,《西游记》的阅读还需要借助课内阅读助学系统中的“预测”“批注”“复述”“提问”“对比”“细节中感受人物”“阅读要有一定速度”“有目的地阅读”等阅读策略,也可以尝试运用“图像化”“联结整合”“闪回”“思维导图”等阅读策略。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迁移、运用策略,循序渐进,循环往复,形成较好的阅读习惯,进而转化为能力。整本书阅读规划应从书作版本、阅读目标、阅读计划、阅读任务、阅读课时、阅读形式众多方面统筹思考,根据小说的独特性,运用恰当的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习得可以终身依恃的经典的兴味。
阅读规划一、从宏观层面出发
1.把握好整本书的结构形式——圆形叙事的模式。《西游记》的叙事结构是圆形叙事的经典例子,主体情节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10回(第1页—第37页)写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第二部分是第11回至19回(第38页—第70页)是写所有取经人员聚集的过程;第三部分是第20回至98回(第71页—第页)是主体情节,是小说的重点部分,讲述降妖除魔、取得真经的艰险历程。从大唐出发取经,一个个降妖除魔的故事,就是一次次考验,一次次考验伴随取经的始终,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历尽艰辛与考验,取得真经,回到大唐,五圣实现超越,修成正果。
2.注意神异魔幻的故事元素
神魔小说是明清两代在三教同源背景下产生的,以神魔出身修行、斗法飞升为主要内容,艺术上驰骋想象、神奇变幻见长。“神异化”是神魔小说的标杆。要注意扣住“神异化”的人物和情节促进学生阅读,引发学生思考,而且要引导学生前后勾连去品“神异”背后的二阶语言,甚至是三阶语言。比如,火焰山的来历,前后贯通去读就知道:它是孙悟空生气踢翻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火炭从天而落,便在吐鲁番形成了“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的火焰山。等到悟空护送唐僧取经时,必经此山,不得不千辛万苦借来芭蕉扇扇灭熊熊烈火,否则,他就得“化成汁”。这样的因果回环式描写,在小说中比比皆是,奇异之下蕴涵深刻,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个性化解读。
3.注意贯穿整部小说的语言特质
这个版本的《西游记》的语言特性是: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节奏性,富有韵味。
例如,在第一回中,作者这样写——这时,石猴跳出来说:“我进去!我进去!”说完,这石猴闭着眼睛往里一跳,就跳到了瀑布后面。他睁开眼睛一看,脚下是一座铁板桥,眼前是一个巨大的山洞,里面有石桌、石床、石锅、石碗等,还有各种花草树木,当中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几个大字。石猴赶快出来,告诉大家里面的情况,还说:“这里面是个天造地设的石屋,我们都住进去也很宽敞,免得在外面忍受风吹雨打!大家跟我进去吧!”说完,就带着群猴进了水帘洞。
为数不多的一段文字,句子长短错落,且以短语、短句为主,节奏显得非常明快,读着语段自然能感受到石猴十足的猴性,仿佛目睹着石猴瞑目蹲身、动作敏捷,非常果敢进水帘洞探险的情形,仿佛亲眼所见石猴因为发现福地喜不自胜,要带众猴入福地的猴急模样。这段文字,很值得咀嚼与玩味——不但表现了石猴的英勇无畏,还彰显了他心怀众生的无私大爱。勇敢与大爱均是不可或缺的王者之气,这就为后文写猴子成王作好了铺垫。
4.注意整本书的思想取向
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神魔小说的两大主题:寻找与追求;斩妖与降魔,《西游记》巧妙地将他们合二为一。它警示人们:人或团体要有目标和理想,要向着目标精进不怠;在实现目标和理想的征途中,一定会遇到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困难,只有直面挫折,经受考验,战胜困难,才能“终成正果”。正所谓“世界上从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彩虹总在风雨后。”
作品通过取经者与妖魔的斗争以及神佛与妖魔之间的关系,寄寓了社会现实,反映了社会矛盾和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表现了百姓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也揭示了当时统治的腐败与落后。
5.将本书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比较阅读,从各个角度和层面去发现同与异。如:四部小说都是以魔幻故事开头的;四部小说的语言各具特色,所叙述的故事年代也不相同等,通过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西游记》的语言特色、故事情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进而能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学生的思维。针对这点,我们可以设计主题阅读课《品名著之语言特色》、比较阅读课《探名著人物之性格特点》等。
二、从中观层面考虑
1.注意整本书中人物各种群体的特点和象征意义。注意“取经人”“百姓”“妖魔”“神佛”不同群体人物的特征,以及不同人物群体的社会属性。
2.注意相互关联的故事群。比如,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五行山)下之前的故事是因果连环的。书中还有很多相互关联的故事群,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看看是怎么关联的,一个个故事群在阐释什么。
3.注意主体情节中每个故事的异同。相同的是“圆形叙事”方式:师徒四人取经路上遭遇困难,以孙悟空为首与妖魔斗法,战胜困难,营救唐僧,师徒四人重新踏上取经之路。不同的是:困难不同,解决困难的方法不同。在“同”与“异”的思量中,习得语用能力,开启智慧,铸就精神。
4.注意人物品性与事件的关系,从一个个故事中去感受人物的成长,悟得成长的道理。
5.注意抓住一些关键性的事件或问题引导学生思辨与深度阅读。比如,“金箍棒”与“紧箍咒”是否可以缺其一?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思辨与交流讨论中明白——“掌握本领”和“遵守规则”都是成就人生不可或缺的条件,为学生的成长指引航向。
6.能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立体性地评价某个人物。
7.《西游记》整书阅读可以采用≥3的阶段进行,分为“通读了解阶段”“细读提升阶段”“交流展示阶段”,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弹性调整。其阅读形式采用线上自读打卡、线下共读推进,课内师生研读、课外应用自读。不同的阅读阶段兴趣激发,方法指导,进度调控,评价方式有所不同。各阅读阶段课时划分有所侧重。而课时的来源,我们可以尝试单元整合或力争每星期安排一节阅读课。
三、从微观层面明晰
1.读懂每一个章回写的是什么故事,故事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发生的,明白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和关键人物,能梳理故事情节,尝试分析人物形象。
2.能讲述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一个故事或一个人物。
3.能给一个故事画人物关系图或情节思维导图。
4.能根据一事一人,一个场景一个片段,甚至是片言只语发表自己的见解。
5.在精要处实施精读。例如,一借芭蕉扇被骗后,沙僧、猪八戒、唐僧之间的对话,反映了面对同一现象或问题各自的心理和观点,是看人、看社会的一个小窗口,可以引导学生精读细思。
6.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必由之路,因此,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好的词句与片段。
跨界阅读所谓跨界阅读,就是跨越不同艺术门类边界的阅读,是突破学科边界、纸质媒介进行的综合阅读。跨界阅读的基础是读阅读原著,最好先熟悉原著,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