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历书》中写道:“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的惠州,除了踏青、祭祀、扫墓等习俗,还有身带末草、插柳枝、包艾粄吃等特有习俗和饮食。
清明习俗
“身带辟邪草”
市区桥西老街秀水湖回春百草药店里,有种捆起来的干草特别好卖,这是用一小撮末草(客家话称“macao”)和思茅叶捆起来的干草。
老板林志胜介绍:“清明时节带在身上,可以辟邪。”清明前后,林志胜一天要卖出近百把这样的干草。自古以来,不管是惠州本地人还是客家人,都喜欢用末草,他们认为这种植物具有保平安的作用,平时出门或红白喜事都会摘下一小撮放在身上。
“家门插柳枝”清明前后,走进桥西桥东老街,许多人家门前都插着柳枝,这是惠州的老风俗——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有三,一是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二是纪念观音普渡杨柳祛邪、三是纪念抱死柳树的介子推。
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有些地方的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当然,惠州人更相信,柳枝和桃树、菖蒲、艾蒿等花木一样,都具有辟邪作用,所以清明时节插柳与身带末草一样,是为了祛秽。
“备三牲祭拜”
惠州人的祭拜有春秋两祭之分,多是选择从农历二月初二到四月初八这段时间祭拜先人,住在惠州的一些客家人则选择在重阳节、中秋节祭拜先人。
清明当天,惠州人会带上“三牲”,即鲜鱼、鸡、猪,有的会带鱿鱼、虾米,捎上茶、酒、蜡烛、香等祭拜用品到祖宗坟前祭拜。
祭拜的时候要注意“茶前酒后、左鱼右肉,水果在后”的摆放顺序。先是在坟头用石头压上一叠福纸,这叠纸被称为“鸡血纸”,鸡血纸是杀鸡时,用鸡血把福纸点红,压在坟头称为“压纸”。这项祭祖程序走完,才开始除草、培土。随后,由家族中最年长的一位负责摆上香烛,家族成员按长幼烧香祈祷。
“食公尝”
按照惠州当地人习惯,拜山完毕后,族人往往要聚食一餐。惠州人把这个习惯称之为“食公尝”,意思是,祖宗留下来的家族公产。
清明这天的家族祭拜,行族人聚食之礼,都要从家族的公产中支出。旧时族人聚食的费用一般是老祖宗留下的产业(如房产、铺面、近郊农田等),这些产业归族人公共所有,由各房轮流收租,而轮到收租的这房人,便是这年拜山祭祖的组织策划者。
虽然现在并无收租祖先产业可言,但每年拜山祭祖的组织策划者均由家族各个小家庭轮流着来。一个家族聚在一起吃饭,缅怀先人。
清明美食
“敛糕”
在惠州本地人的传统中,清明节祭拜祖先,敛糕是不可或缺的祭品之一,其也是敛糕是惠州独有特色糕点。
敛糕原来是礼仪专用食品,本地居民每当出生、婚仪、寿诞等喜事,就要蒸红敛糕,丧事就蒸白敛糕。敛糕的制作与沙糕板不同。首为原料的比例,敛糕一般用四分糯米,六分粘米,行话称“四破六”,混合时用水调匀,且要加上糕种(发酵物),而后制饼饼状蒸熟。
“艾粄”
“冇食清明粄,唔好揽禾秆”是一句惠州话谚语;而清明节的艾粄被称惠州本地人称为“清明粄”。
清明节前夕,市民到野外采摘艾叶,剁烂成浆后与米粉和糖做成粄糕,蒸熟后分给大家吃。由于艾叶有祛湿、健脾胃的功效,所以有吃清明粄身体强健之说。
??“钵仔糕”
除了用敛糕和艾粄祭拜先人外,清明节吃钵仔糕也是惠州的传统风俗。
钵仔糕原本是潮汕人祭祀的传统习俗,但随着潮汕人在惠州居留习俗引入,使得钵仔糕成为惠州人清明节重要传统美食之一。
“艾角”
艾粄和艾角已成为惠州大家日常小吃,尤为在细雨纷纷的清明时节。
艾粄和艾角都为艾草、糯米制作,并加入青竹叶铺垫清蒸而成。但其两有本质的区别,绿油油的艾粄是扁圆形,艾角有些像大个饺子状,有萝卜馅和芝麻等口味。在清明节吃上一艾粄艾角,在惠州人眼里实为应景应节。
“粗叶粄”
作为惠州传统清明应节美食,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做上一些尝尝鲜。粗叶板顾名思义也就要使用粗叶为原料捣出汁,和着糯米粉再辅之*糖清蒸而成。
粗叶板有其独特的甜味使其在客家人的食谱中占据一席之地。粗叶有清热祛湿的功效,也使得粗叶板既美味又健康。
“清明茶”
清明茶虽然说不上是美食,但却也是惠州人不可或缺的清明佳品。
清明茶是清明时节采制的茶叶嫩芽,新春的第一出茶。春季气温适中,雨量充沛,因而清明茶色泽绿翠,且春茶一般无病虫危害,无须使用农药,茶叶无污染,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香高味醇,奇特优雅,是一年之中的佳品。
那么,清明节到底能不能祝福节日快乐?
前几年曾有媒体报道,发短信“祝您清明节快乐”惹怒用户,清明节到底能不能祝福节日快乐?
北京民俗协会秘书长高巍认为,在清明节,除了扫墓其它场合说清明节快乐没问题。清明节是节气和节日的结合,它的特点是把春天的勃勃生机充分地表现出来,扫墓祭祖让我们获得精神上的慰籍和支撑,踏青、荡秋千、放风筝则让人们动起来。这些东西加在一起,都是为了要让我们快乐度过清明节,所以说清明节快乐没有问题。
惠州日报综合自惠州发布、惠州新闻、央视新闻、惠州全攻略、春暖花开新媒体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