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的《亲爱的小孩》引发了很多讨论,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那场离婚前的争吵,夫妻俩歇斯底里,剑拔弩张,演员情绪饱满,爆发力十足,上次看到此类场景,且同样心境还是《婚姻故事》里寡姐和亚当那段,相爱时曾有的美好,细节与铭记却在此刻化作最锋利最准确的利刃,割开婚姻的喉咙,残忍,纠缠与窒息。当然恋爱与婚姻的主题,我们留待下次再聊,本次主要想聊一聊女性生育的事情。
首先,开宗明义的讲一下,女性生育本来就是一件艰难的事情,而且这焦虑可能伴随一生。当然不排除一些女性体质好,家庭环境好,生完孩子后,身体反而变强,甚至一些女性心理状态伴随孩子的降生而变得更加自洽,但是从常理来说,这类人群是少之又少,因此亦不在此次讨论之类。如电视剧《亲爱的小孩》的一诺一样,女性怀孕后,除了体态变化,还有伴随皮肤长斑,肚皮上的妊娠斑,一些女性肚子中央还会有一道黑线,饮食需要忌口,容易疲倦,一些爱美的女性,虽然知道一些化妆品可以用,但常常怀着“万一会影响孩子呢”的强迫心理,不敢化妆。剧里有个细节特别传神,预产期快到的时候,孩子太大会压迫一诺的脊椎,因此她没办法躺在床上正常休息,只能靠着沙发睡觉。我问了我身边的妈妈,她们说确实,只有生过孩子的人才知道这个细节,而我的女朋友们还补充说,她们当时还有严重的脚肿等没办法说的难受。等到正式生产时,剧里表现的是,丈夫肖路侥幸下的漫不经心,除了一诺自己的妈妈外,其他人都是围绕孩子,只有她的妈妈关心她好不好。更为窒息的是,新手妈妈喂养孩子的过程,孩子晚上哭闹,妈妈是没办法偷懒的,因为她必须喂孩子。后期还有漫长的教育观念不同,喂养观不同的拉扯,我看到这里已经觉得喘不上气了,几乎要开始掐人中了。
其次,我并不觉得这部电视剧是在贩卖焦虑,真实的残忍之处不在于其本身就是如此,而是那些无力也不想替你承担的人,去美化真实的狼狈与心酸。所以,我始终不明白刻画和报道女明星生完孩子后马上神采奕奕,容颜俱佳的意义何在,除了让我们陷入她们可能天赋异禀的个人崇拜外,其他对于女性的影响几乎都是负面的。比如,不明真相的旁观者会转过来指责女性,为什么别人可以,你不可以?女性也会在社会嘈杂声里怀疑自我,是啊,为什么我不可以?一定是我不够自律,一定是我偷懒了,一定是我娇气了。正如柴崎幸主演的日剧《坡道上的家》,女主的婚姻在外人看来是珠联璧合的幸福之家,但是实质上却是“丧偶式育儿”,伤痕累累与不堪言说,比如丈夫其实从未认真听妻子说什么,总是借口工作逃避育儿的压力,最后还怒吼女主,“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们”,真是傻话,明明是为了你自己的社会价值不是吗,你不结婚就不工作了吗?再比如韩国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妻子在社会的“大家都是如此”讨伐声中,如何通过人格分裂拯救自我,因为我们听不到她的声音,她只能通过“附身”他人来表达自我。以上都是东亚传统文化对女性生育观与家庭观的反思,但我想,在这种父权体系下,社会作为一种话语对你的身体和意识的规训。不是说要怎么强制你、否定你,但是会慢慢地告诉你,为什么你应该这样去做,你慢慢就会接受这种规训。欧美文化下的女性应该也不能幸免,因此才有了《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我想,女性独有的生物性功能,不能成为女性被凝视,被赋予“丧偶式”育儿的理由。
然后,什么是正确的生育观呢?我想应当是,女性应当有生育自由,也有不生的权利。我自己虽然是丁克,但我并不鼓吹或者宣扬女性不育的观点。我不想生育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因为我是一个情绪不稳定的人,我无法保证,我能正确养育一个孩子,而当你决定生他时,你必须对他负责任。而且我对未来整体保有一种悲观的倾向,那我没办法承诺,有了他,一切就会好起来。这也是杨德昌的电影《海滩的一天》里陈述的。最后,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功利的目的,那可能我不想与世界有太多的联结与羁绊,未来我还想研究法律,宗教,读博,而我觉得自己很难兼顾生育与上述理想。我有没有动摇过呢?也有。比如今年看我国台湾地区电影《瀑布》,女儿陪着崩溃的妈妈走出救赎。我忽然觉得一阵惆怅,我想我永远都不会有这样温柔与搀扶的生命体验了。真的好惋惜啊。因此,我认为那些决定生育的女性,她们也只是做了自己的选择。但是,仍然值得警醒的是,我们迎接一个生命,除了延续你的基因,你的骨血外,更多的是承担一份和你的配偶共同养育的责任,因此,你要和家里人商量清楚,更重要的是,是你自己决定要生,而不是你的家庭,你所处的社会体系要你生。同样的,生完后,你要跳出既定的“为母则刚“的话语体系,跳出他者赋予你的教育意识和传统,你要做自己定义的母亲,自己想好赋予的母爱。
生而为女性,你不必抱歉,正如波伏娃所说,女性不是被生出来的,而是被塑造出来的。那么在生育问题上,请诚实的面对你们,流动的,立体的欲望,而不是被人拥有的命运。
Miss汉谟拉比求求你们,赏口饭??